一是電,二是水,俱都攸關民生與工業,說白話文,缺水電不但日常生活難以為繼,經濟成長也受威脅,大家都沒好日子過。然而,這兩大能源卻又都各有尖銳內部元素,彼此對立,相互掣肘,難以擺平。在電力方面,核能危險必須限,燃煤汙染大家厭,綠電只是個懸念,又要乾淨,又要供電,只好用天然氣。於是,這就撞了藻礁,砸上了環保團體。
電是這樣,水也同款,多少水利專家都說了:開源方面,台灣降雨不少,但就是存不住;節流方面,台灣水費太便宜,民眾用水大手大腳,沒有節水習慣。這裡面,也是一堆要命對頭彼此廝殺,誓死不退。要開源,就得增建新水庫,或擴建舊水庫。「水庫」兩字,早已是環保天敵,無論新建或擴建水庫,都得和所有環保團體對著幹;要節流,最佳辦法,就是漲水費,此舉必然惹翻所有老百姓,立法委員第一個跳出來拚命。
縮小檢視焦點,一個環節、一個領域、一個範疇看過去,人人都有理,大家都沒錯。然而,綜觀全局,從整個供電、供水大計來看,卻是彼此牽制、相互對峙,什麼事都辦不了,什麼措施都推不動。辦不了,推不動,就只好缺水又缺電,弄得經濟成長上不去,日常生活難如意。
台灣是民主社會,搞了幾十年選舉,從公職到公投,都靠投票決定,吵也能吵出個結果。衝著這個,就該針對水、電兩項棘手難題,召開全國大會,讓所有各方代表,齊聚一堂,來個超級大吵架,務必吵出一個結果。就說供電,又反核能,又反燃煤,又反天然氣,卻人人都要廉價電力,這無米之炊,戲法到底該如何變?總得吵出個結果。
當年,孫運璿內閣時期,打算推動兩項重大建設計畫,水、電各一,但受政府財力限制,只能二選一。於是,擇水棄電,興建了翡翠水庫,擱置了核能四廠。為了建翡翠水庫,淹掉當時台北縣新店、石碇、坪林好大一片地方。此事要是放在今天,根本不可能辦得通。幸好,當年建了翡翠水庫,否則,就憑原來青潭堰、直潭壩那點蓄水量,大台北地區早就旱得冒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