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固馬耀昨(8日)晚間在臉書po文表示,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回家作業問到:「台灣原住民是來自?」而孩子回答:「原住民的祖先就是在台灣。」老師卻指正孩子,表示:「原住民的祖先是比漢人更早來自中國大陸的民族。」
璽固馬耀說,孩子和老師爭論,反而被老師訓斥了一番,她無奈地表示,「為了原住民的身份、原住民的名字,已經不只一次和老師溝通,不是我們想挑起對立,而是你們錯失很多溝通的機會。」眼看孩子即將要上台報告,她也決定拿著文獻到學校和老師當面溝通。
她指出,學校所使用的康軒出版社之社會科教材內容提到「家鄉居民的祖先,有的是原本就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孩子因此認為原住民的祖先在台灣並非沒有根據。
此外,康軒的課文還寫道,早期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璽固馬耀說,這已不符合現在的正確用詞,出版社應將正確名詞補上,底下網友留言表示,「我小時候課本是這樣教的耶」,璽固馬耀則回覆感嘆「這也是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所以很難相信,現在還是如此…」
璽固馬耀解釋,「平埔族高山族的分類明明是從清國之後才有的」,當時在清朝國界範圍內的原住民都被稱為「熟番」,後來國界擴張後,原本的「生番」也變成了「熟番」,「至於看起來比較正式的平埔族、高山族則是來自日本人的分類與命名,國民黨殖民政權繼承之。」
璽固馬耀表示,「平埔與高山」的二分法是外來政權為了管理所使用的政治性劃分,並無任何人類學分類根據,因此被認為有著嚴重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然而不管是台灣社會或是教材中,至今仍常見這樣的劃分方式,隨著原民意識抬頭,許多族人致力打破此一歸類,回復傳統文化樣貌。
她已連絡學校與出版社希望當面說明,但她擔心,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若是以「擔心學生不理解」為理由,想要解說方便、便宜行事,那麼「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教育,要等待到何時才能讓全台灣的人真正的認識我們過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