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中國官方開始這種民族主義的大動作時,後續反應就會像是套入固定劇本一樣。民間企業會響應政府的譴責,跟進拒買,在多個中國大型電商平台上已經無法搜索到H&M的名字;之後,打擊面擴大,所有跟H&M類似的廠商,都會被人拿機關槍掃射一番。企業人人自危,被迫檢視評估傷害情形。接下來,藝人們會出來表態,加入愛國行列,不表態的藝人或品牌代言人就會被中國鄉民出征。一時間網路上風聲鶴唳,舉國同仇敵愾,市場機制被破壞,民族主義橫行,任何得罪中國的企業,中國就會是他們的墳場,就像是楊潔篪的名言,「中國不吃這一套」。
這就是中國崛起後的生活日常。30年前,當中國緩慢進入國際資本主義體系時,這些外國企業看上中國驚人的市場潛力,對於中國的民主現況及人權議題,紛紛選擇默不作聲,甚至自我閹割,企圖繞過這些令人困擾的話題,把賺人民幣視為企業最高戰略指導原則。30年後,中國在這些國際大企業的扶植下(台商的貢獻自也不在話下),搖身一變,成為主宰世界的強權之一。資本主義國家曾經幻想,自由市場的力量會讓中國政治大幅改變,令人尷尬的話題會隨著人民幣的進出而慢慢消失。不過,他們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
中國沒有改變,中國還是中國。而且中國廣大的市場,以及驚人的消費能力,已經讓中國在面對這些話題時,從原先的避而不談變成今天的正面迎戰。新疆棉花事件就是中國正面迎戰的例子,而且,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衝突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中國正面迎戰的策略只有2個:一個是「你們也沒有比較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拿以前黑奴採棉花的照片來反諷美國,就是這個策略的例證;另一個則是「要賺我們中國的錢就不能批評中國」,這個策略才是讓世界頭痛的根源。你可以痛罵中國自大、蠻橫無理,可你卻不得不照他們的方式。這就是中國崛起後的殘酷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