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調查,過去一年台灣遲未考慮啟動快篩或普篩,關鍵有二,一是當時並未出現社區確診個案人數暴增或大量感染源不明者,若啟動普篩或快篩,可能耗費過多不必要的醫療資源,二是擔心普篩可能讓一些無症狀、篩不到病毒量的「偽陰性」者,以為自己沒感染而趴趴走,反不利防疫。
如今這波本土感染,不僅出現不明感染源的個案,社區內確診人數也暴增,這才讓政府決定針對感染「熱區」展開快篩,但同時須搭配較為精準的PCR核酸檢測進行雙重驗證,藉以篩出潛藏在社區的感染者。
以北市為例,啟動熱區快篩,背後是中央地方的通力合作。本刊掌握,13日晚上北市疫調發現,萬華群聚案有擴大趨勢,當晚在北市萬華分局的疫情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員主動拋出,是否能由北市府在萬華區設立多處戶外的快篩站,以便撈出更多的可能確診者,隔日一早,陳時中親赴北市府與柯文哲開會拍板後,柯便下令由副市長黃珊珊統籌快篩站的設立及運作,果然,快篩站篩出更多潛在感染者,陽性率最高更達一成,剝皮寮快篩站甚至一度曾有逾二成的陽性率。
「現在能做的就是減災,能控制的地方盡量去控制!」17年前的抗SARS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接受本刊採訪則疾呼,目前只靠雙北市啟動快篩是不夠的,中央應儘速鼓勵或要求各地方政府也推動社區快篩或普篩,找出可能的隱性傳播者,並儘速切斷傳播鏈;此外,醫療分級至關重要,各大醫學中心必須是最後防線,不到非必要階段不能動到他們的醫護人力,否則重症確診者一旦暴增,台灣醫療體系必定崩潰。
「我們現在是跟病毒複製的時間在賽跑!若能及早發現就能先防堵。」他表示,以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來看,目前已到達R0值3至4,也就是一人可傳3至4人,若沒外力介入阻斷,就會繼續等比速率增加下去,因此快篩、封城都是圍堵的手段之一,但台灣太小,民眾生活圈太緊密,封城效果可能不大,不如在社區廣推快篩或普篩,盡快找出潛在的感染者,並儘速斬斷傳播鏈,
蘇益仁說,如今台灣遇到傳播比較快的變種病毒,一有漏網就會擋不住,指揮中心應慎重評估,推動各縣市也跟進快篩,透過社區診所或檢疫所展開快篩,可以先找出潛在的感染者。
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快篩會有誤差,主要是檢測抗原,敏感跟特異性都比較差,僅對有症狀者比較靈敏,若是無症狀者可能出現假陽性,因此若推快篩,仍必須搭配PCR核酸檢測,且鎖定已有社區流行的區域做。至於醫療體系分流部分,他說,各大醫院正進行清床工作,以保持量能,即便收進來的病患經評估是輕症,也會降轉其他醫院,指揮中心都會針對各大醫院進行彈性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