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一年多,台灣疫情本月再度拉警報,11日起,新北、宜蘭爆發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社區感染後,短短一週,這波本土案例至17日累計已達785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5日宣布,雙北當天立即升級三級警戒,其餘13縣市也跟進,自主宣布採「準三級」防疫措施,這波自11日起至6月8日、為期28天的本土感染觀察期,全台各地皆提高戒備,全力防堵疫情再起。
關鍵30天 3面防堵
疫情挑戰嚴峻,總統蔡英文15日在臉書對國人喊話:「關鍵階段,每一個人都可以為阻斷傳播鏈盡一份心力。」行政院長蘇貞昌同天也說,在這場對抗病毒行動中,每個人都很重要,都是防疫國家隊一員、也都是切斷病毒傳播鏈的關鍵,請大家全力以赴,遵守防疫規定、不要聚眾搶買、別傳疫情謠言,「有了你的支持,台灣更有信心度過難關。」
本刊調查,台灣過去一年因圍堵策略成功,防疫一直都在追求「零確診」,如今面對英國變種病毒入侵,傳播快又無形,本土感染大爆發,政府已體認現在必須由追求完全零確診,邁入減災階段,防疫作戰計畫並採3大面向進行,首先是啟動熱區快篩,於感染高風險區設立快篩、PCR核酸檢測的雙重驗證機制,迅速找出感染者以切斷傳播鏈。
其次,重新調整醫療體系的分流制度以降載,確保醫療量能隨時可因應瞬息萬變的疫情。指揮中心已規劃,傳播力較低的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將統一轉至集中檢疫所,醫院的醫療量能將留給重症病患。公衛專家也疾呼政府應重新檢討現行各級醫院的分工分流,如台大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應保留醫療量能,不該收治初期的確診患者,才能守住台灣醫療最後防線。
第三則盡快找出感染者、全面阻斷病毒傳播鏈,力求降低確診人數與重症率以減災,才不至於壓垮台灣醫療體系,另也以感染熱區圍堵取代全面封城,不到必要不會啟動封城,儘可能維持正常生活與經濟產業發展。在關鍵30天內守住疫情不致等比擴散,才能銜接下一階段疫苗全面開打。
接軌新疫苗 擴大施打
黨政高層表示,儘管這波本土感染疫情來勢洶洶,政府仍料敵從寬,自11日起以二輪、共28天設定至6月8日,作為疫情是否擴大的觀察期,並力守感染不要大規模擴散,以接軌新一批AZ疫苗在6月之前能擴大施打,並延續至國產疫苗7月底全面開打,只要這波本土感染能圍堵確實,守住這關鍵的30天,就可恢復正常生活。
決策高層說,國產2家疫苗高端、聯亞,估算陸續可到位提供的數量,合計可達3千萬支,目前都已進入第2期臨床試驗的收尾階段,屆時全民有足夠的國產疫苗可打,可提供多數國人保護力,根據歐美經驗,打了疫苗即便染疫也是輕症,可大大減少重症的比率,對國內醫療體系的量能有很大助益。
對這波本土社區感染來得又快又急,政府高層研判,英國變種病毒的大舉入侵很可能是關鍵。多位國內公衛專家指出,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家庭群聚傳播力研究顯示,感染英國病毒株的確診者,若與非英國株相比,傳播力相當於1.31倍,造成無症狀感染則1.91倍,尤其在症狀前期的傳播力更是3.41倍。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接受本刊採訪也說,這波本土疫情因傳染力更高,甚至有個案在發病前3天就有傳染力,因此目前疫調作業都由原先發病前2天,從嚴追溯到發病前3天,以防漏網之魚。
減跨區移動 設快篩站
據了解,政府曾透過這波本土確診者的疫調資料,試圖找出原因及防疫破口,先是發現新北蘆洲、萬華茶藝館及宜蘭羅東遊藝場的不少確診個案病毒序列,都與華航機師、諾富特旅館群聚案一樣,來自相同的英國病毒變異株,原本大膽推斷,機師、旅館群聚案可能是這波疫情的主要破口。不過,隨著近一週本土確診個案的增加,發病日最早可追溯到4月底,據此研判「究竟是誰傳給誰還很難說」。
黨政高層分析,英國變種病毒進入台灣社區後,又遇到茶藝館、遊藝場等未能完全落實防疫措施的群聚場所,「只要一個中鏢就連鎖感染」,導致台灣社區感染爆發;以鄰近國家乃至全球疫情趨勢來看,現階段不能再奢望一直保持零確診,而是只要有感染個案爆發,就要迅速圍堵、斬斷傳播鏈,讓確診人數降到最低。
例如,這次僅雙北升級三級警戒,其他縣市維持二級,就是先評估各縣市感染者爆發的案例及嚴重程度,接著再採區域圍堵方式,讓各縣市依感染程度區分成二、三級,如此一來,能讓二級警戒的民眾提高緊覺,盡量不往三級縣市移動,三級地區民眾也減少跨縣市移動,把感染範圍鎖在特定區域,因此,「雙北會進入一段確診高峰期,但觀察重點反而在圍堵熱區外的縣市,只要外縣市有效控制確診數目,台灣就不至於升級四級警戒、甚至封城。」
身為這一波社區感染重災區之一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16日直言,現在新的做法,就是不能再要求零確診,「而是讓被感染的案例,不再去傳染更多的人」。避免萬華茶藝館群聚事件擴大,北市更率全國之先,首度在萬華設立5處快篩站,讓有感染疑慮者自主篩檢,新北市長侯友宜17日也啟動板橋快篩站。
本刊調查,過去一年台灣遲未考慮啟動快篩或普篩,關鍵有二,一是當時並未出現社區確診個案人數暴增或大量感染源不明者,若啟動普篩或快篩,可能耗費過多不必要的醫療資源;二是擔心普篩可能讓一些無症狀、篩不到病毒量的「偽陰性」者,以為自己沒感染而趴趴走,反不利防疫。
熱區做快篩 醫療分級
如今這波本土感染,不僅出現不明感染源的個案,社區內確診人數也暴增,這才讓政府決定針對感染「熱區」展開快篩,但同時須搭配較為精準的PCR核酸檢測進行雙重驗證,藉以篩出潛藏在社區的感染者。
以北市為例,啟動熱區快篩,背後是中央地方的通力合作。本刊掌握,13日晚上北市疫調發現,萬華群聚案有擴大趨勢,當晚在北市萬華分局的疫情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官員主動拋出,是否能由北市府在萬華區設立多處戶外的快篩站,以便撈出更多的可能確診者,隔日一早,陳時中親赴北市府與柯文哲開會拍板後,柯便下令由副市長黃珊珊統籌快篩站的設立及運作,果然,快篩站篩出更多潛在感染者,陽性率最高更達1成,剝皮寮快篩站甚至一度有逾2成的陽性率。
「現在能做的就是減災,能控制的地方盡量去控制!」17年前的抗SARS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接受本刊採訪時疾呼,目前只靠雙北市啟動快篩是不夠的,中央應儘速鼓勵或要求各地方政府也推動社區快篩或普篩,找出可能的隱性傳播者,並儘速切斷傳播鏈;此外,醫療分級至關重要,各大醫學中心必須是最後防線,不到非必要階段不能動到他們的醫護人力,否則重症確診者一旦暴增,台灣醫療體系必定崩潰。
醫院清床位 保持量能
「我們現在是跟病毒複製的時間在賽跑!若能及早發現,就能先防堵。」他表示,以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來看,目前已經到達R0值3至4,也就是一人可傳3至4人,如果沒外力介入阻斷,就會繼續等比速率增加下去,因此快篩、封城都是圍堵的手段之一,但台灣太小,民眾生活圈太緊密,封城效果可能不大。
蘇益仁說,如今台灣遇到傳播比較快的變種病毒,一有漏網就會擋不住,指揮中心應慎重評估,推動各縣市也跟進快篩,透過社區診所或檢疫所展開快篩,可以先找出潛在的感染者。
對此,莊人祥表示,快篩會有誤差,主要是檢測抗原,敏感跟特異性都比較差,僅對有症狀者比較靈敏,若是無症狀者可能出現假陽性,因此若推快篩,仍必須搭配PCR核酸檢測,且鎖定已有社區流行的區域做。至於醫療體系分流部分,他說,各大醫院正進行清床工作,以保持量能,即便收進來的病患經評估是輕症,也會降轉至其他醫院,指揮中心都會針對各大醫院進行彈性調控。
COVID-19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
第一級:出現境外移入導致之零星社區感染病例
第二級: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
第三級:單週出現3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或1天確診10名以上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
- 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
- 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
- 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之外,其餘營業及公共場域關閉
- 營業及公共場域落實戴口罩+社交距離
- 群聚社區如需執行快速圍堵,民眾需配合篩檢,不得任意離開第
第四級:本土病例數快速增加(14天內平均每日確診100例以上),且一半以上找不到傳染鏈
- 非必要不得外出(採購食物、醫療、必要之工作需求除外),外出需全程佩戴口罩+社交距離
- 家戶內亦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
- 停止所有聚會活動
- 除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醫療及公務之外,全面停班及停課
- 疫情嚴重之鄉鎮市區或縣市實施區域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