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逢顯在10多歲時,在一次戶外教學參訪故宮博物院時,看見200多年前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他的眼球立刻被吸引了,尤其在長3.4公分、高1.6公分的小橄欖核上,竟能雕出300多字的《後赤壁賦》全文,小舟還刻了8扇窗、6個人,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煮茶,栩栩如生的畫面印入他的眼簾,也開啟了他的微雕之夢。
陳逢顯說,國小三年級時,老師發現他有繪畫天分,還記得當時家境清寒,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得一盒8色蠟筆,讓他可以恣意塗鴉。就讀國中時,更以自學方式練就一手好書法,從此墜入工藝美術的世界。
陳逢顯退伍後,突破錄取率只有4%的難得機率,考進中央印製廠的美工工作,雖然他素描底子深厚,但中央印製廠最重要的就是印製鈔票,鈔票上的人、物都要畫得很像,對素描能力要求很高。
陳逢顯指出,台灣市面上使用的紙鈔,他幾乎都經手過,現在的鈔票如帝雉、玉山等圖像,都是用照相製版,但早年鈔票上的圖案,可都是一點一筆刻畫出來,也造就他毫芒雕刻的功夫底。
陳逢顯曾在包括米、頭髮、指甲、火柴棒、芝麻、麵條等素材上創作,甚至一般人不會想到的牙線、牙齒、縫衣針、昆蟲翅膀、螞蟻,都是他刀尖下的創作素材,希望大眾認識這項已3,000多年歷史的工藝,一同投入毫芒雕刻的奇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