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彬表示,死亡病例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可從「同年齡層死亡人數的背景值」「慢性病史致死風險」「解剖證據」等3項指標做判斷。
黃高彬解釋,就算沒打疫苗,不同年齡層每天仍有一定數量的人,會因各種原因死亡,也就是所謂的「背景值」。若接種疫苗後的死亡人數高於背景值,就代表死因可能與疫苗有關。
其次,從健保資料觀察,許多80、90歲長者本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利用查詢病史及年齡估算,估算出死亡機率。比較後若死亡人數有增加,才能判斷是否與疫苗有關。
再來是最直接的解剖,透過觀察器官的改變,來了解個案死前是否有過敏或誤食哪些東西,直接釐清死因的方法。根據國外AZ疫苗施打經驗,極少數人可能出現血栓、過敏、心肌炎等3種不良反應,都能用解剖來觀察。
黃高彬指出,AZ疫苗造成的血栓症狀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第5到16天,不太可能打完疫苗隔天就猝死,與這2天的死亡個案在時間點對不上。疫苗導致的過敏則出現在接種後30分鐘,「遲發型過敏性休克」甚至可能延遲到接種後5天後。至於心肌炎與心包膜炎,幾乎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長者免疫反應較差,發生機率低。
有鑑於許多國家後來仍持續接種AZ疫苗,代表打疫苗後死亡率低,且與疫苗幾乎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染疫導致重症、死亡風險更高,因此黃高彬呼籲長輩仍應盡速接種疫苗。
何美鄉昨(16日)也在臉書PO文,算出死亡與施打疫苗隨在機同一天發生的機率,要長輩們「先不要被數字嚇到了」。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90歲以上的人口截至去年5月有14.3萬人,粗死亡率為千分之191。也就是不論有沒有打疫苗,每天都會有75位90歲以上的長者,因不同疾病往生。
而假設疫苗分5天施打,以100%施打率,則每天有15位施打疫苗者在施打疫苗的同一天往生;若以50%施打率計算,則有7人會在施打同一天往生。何美鄉說,這是一個純屬機率的運算,只是要幫助長輩們,先不要被數字嚇到了。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目前國內累積通報11起接種疫苗後猝死案例,大多為75歲以上年長者,其中有2起解剖,分析死因都與本身心血管慢性疾病相關,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