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人祥於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指出,昨(13日)新增83件疑似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包含34件非嚴重不良事件、39件為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與10件接種疫苗後與死亡時間相近;另有4起原通報嚴重不良事件轉為死亡事件。
針對死亡事件,莊人祥進一步說明,昨日新增7例接種AZ疫苗後與死亡時間相近,分別為年齡為79歲至95歲的3女4男,為疫苗接種後2日至25日間發生;同期新增3例接種莫德納後與死亡時間相近,分別為年齡介於73歲至81歲的1女2男,疫苗接種後2日至8日間發生。
接種疫苗後與死亡時間相近的案件,莊人祥昨日公布最新解剖數據,累計解剖87例多與慢性病有關,其餘死因包含嗆噎窒息、疑似肺炎、泌尿道感、呼吸道阻塞、頸椎骨折等,僅有2例待釐清。
媒體詢問,COVID-19疫苗到貨數量不同,若無法如期打到同廠牌第二劑疫苗,指揮中心是否會建議混打疫苗,或比照加拿大施打同一類型疫苗,如莫德納與輝瑞/BNT疫苗混打?張上淳指出,AZ搭配莫德納疫苗是經諮詢小組討論後,且經專家共識才提供給指揮中心參考,主因為國際研究發現,這樣的混打可提升免疫效果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僅可能是副作用的症狀較重,因此建議國內可採這樣的施打方式。
至於莫德納和BNT疫苗混打,張上淳表示,這一定要經過疫苗諮詢小組討論,當然專家會有不同意見,但都要參考足夠的科學證據再來討論,且小組成員一定要有共識。有媒體追問,各國都在討論是否接種第三劑,那台灣有無相關討論?張上淳回應,打完2劑疫苗抗體如何變化還有待更多資料,據國外報告顯示,大量接種者半年來保護力都還好,而各廠牌結果也不同。
張上淳接著指出,以國內接種AZ與莫德納的疫苗來看,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打完2劑疫苗,半年的抗體效價都維持不錯,中和抗體與細胞性免疫力不是那麼簡單可偵測,部分專家認為若抗體看不到,但免疫記憶細胞仍可非常活化,一旦碰到新病毒就會活化起來有適當的保護力,不過這些還需要更多研究與科學證據。
至於追加第三劑疫苗以因應變種病毒,張上淳表示,這個議題一直被討論,且第三劑的選項也有不同的考量,包含用原來的疫苗或使用使用不同病毒株製造出的另一款疫苗,這些都在藥廠或學術機構研究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