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起,各國走進中國與其積極交往,雖然1989的天安門學運一度使西方國家擔憂中國人權問題,但各國仍期待透過接觸與互動,把中國帶入國際架構、使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在柯林頓主政時期,美國積極協助中國加入WTO,並承諾給中國最惠國待遇(MFN),期待中國經濟發展後進行政治改革,但這項希望落空,隨著習近平政權越來越走向強硬路線,美國社會反思,過去對中戰略使美國產業能力、就業情況受打擊,因此美國人對川普喊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買單,川普摒棄建制派想法,發動美中貿易戰、軍事圍堵,接著全球迎來COVID-19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使美國對中的強硬態度更無轉圜餘地。
本刊專訪國防院研究員沈明室,沈明室認為,縱使美國政黨輪替、民主黨重新掌權,拜登也很難走回歐巴馬時代對中國的接觸交往路線,「拜登的印太戰略甚至可能比川普更強硬」;蘇紫雲也說,美中關係回不去了,兩大國結構已跟20年前不同。在不同時代的背景下,拜登瞭解中共對台軍事武力威脅的迫切,一旦失去台灣,將直接影響美國國防安全。
美國國會也透過實際作為加強對台支持力道,美眾議院9月24日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建議美國防部邀請台灣參加2022年環太平洋軍演。沈明室分析,台灣媒體過去早就能登上美國軍艦採訪,雖然能派遣軍官到美國受訓,但隨著國會授權美行政部門,台灣未來可望派現役軍官、國防部文職人員登艦了解演習科目流程,這將具有極高意義。
他說,另一種可能是派出軍艦、海巡艦參與海上救難、海上安全演習,這也是一種形式,且無太大爭議。至於最高層次的演習,即各國對共同軍事目標實施同盟作戰、台灣軍艦參與演習,短期之內恐仍難以實踐。
沈明室表示,台灣外交空間受限,能參加的國際軍事交流較少,如果能透過參與演習這類實際的活動,觀摩其他國家軍隊運作的關鍵細節,這對台灣國軍拓寬視野、提升現代化聯合作戰的能力都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