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調查,促轉會揭露資料的方式,內部委員確實有不同意見,並向執政高層示警,指「無法釐清真相又缺乏公信力的調查,恐面臨高度道德風險,不只可能創造新的冤案,毀人名節其次,更是曲折公平正義。」
黨政高層坦言,促轉會最初的制度設計就不夠完備,委員會成立不久又發生「東廠事件」,重創社會信任,讓相關工作推行更坎坷,主委、委員人選也多次難產,黨內公認最有分量的黃煌雄、吳乃德等大老,也都未再參與實際運作。
「轉型正義最需要的是資源和時間,但我們最缺的正是資源和時間。」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去年十一月在一場研究發表會上如此表示。知情人士說,促轉會全由學者專家組成,光要清查各營區的蔣介石銅像,跟國防部連個可以對話的「自己人」都沒有,只能靠公文往來,成效如何可想而知。
另以開放政治檔案工作為例,促轉會從國安局、警政署、調查局、海巡署、國防部等情治單位徵集到破萬案件、超過百萬頁檔案,但促轉會沒有政治輩分夠、政治手腕高的人,過程中若非依靠政院協助溝通,哪有可能順利?更遑論要加快徵集速度。
一位民進黨高層用「潘朵拉的盒子」來形容政治檔案解密工作,一旦盒子打開,裡面的東西就收不回來;但促轉會明年就將依法解散,相關工作該如何繼續推動?民進黨內目前有「讓促轉會再延一年」「把促轉會與黨產會、人權會合併為一個獨立的委員會」等不同意見,然而,轉型正義工作吃力不討好,促轉會未來何去何從?恐怕還有得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