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近30年,在各方努力下,清水地熱發電廠終於在去年6月再度運轉,成為國內首座24小時穩定運轉地熱發電廠。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目前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裝置容量達4.2MW(百萬瓦),足可供應宜蘭10,000戶家庭全年用電。
清水地熱發電廠能夠再重新運轉,幕後的推手非結元能源開發總經理林伯修莫屬。憑著對地熱發電的熱忱,在宜蘭縣政府接手推動地熱再生計畫下,林伯修標下清水地熱發電BOT案,2016年,在他努力和堅持下,台電子公司台汽電和結元能源雙方合資成立子公司宜元,標得宜蘭清水地熱發電(BOT加ROT)案,經過5年的開發,在去年正式進入商轉。
林伯修家族兩代鑽井,父親更是1950年代末、台灣最早一批鑿井技師,林氏一家可說是鑽井世家。而林伯修說起清水地熱開發,是他個人前後投入將近18年,「可說18年磨一劍!」
為找出重啟清水地熱電廠解方,林伯修搬到清水電廠老舊的宿舍,花了8年時間探勘調查。一開始眾人勸他放棄,說那邊能源枯竭,但他仍一口一口井去監測,發現熱能還在,再逐一比對數據,終於找出適合清水地熱區地質的發電方式。
「地底下熱源前期最難掌控,鑽下去地底探勘,會有很多未知的狀況,結元一步一步去突破,並與國際相關組織交流、引進最新的技術,探勘後整併地熱發電系統。」「另一方面,地表的機組選用也很重要,用錯的話地熱資源會被耗損過多,得用更多熱水才能做工。因此,基礎效率高,用水少就會成功。」林伯修向本刊說明。
因開發時間比預期還要久,建廠設備成本從2億元,提高到7.6億元,最早評估投資報酬率超過5%,但因探勘和整體工期拉長,加上利息成本提高,獲利被壓縮至3%左右,並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但林伯修樂觀表示:「我設定10年內損益兩平,預估2022年可提高發電量。」目前,清水地熱發電廠發電量僅4.2MW,短期可再提高1倍,而林伯修心中長期的發電量目標則是100MW。
清水發電廠今年正式商轉,不啻替台灣地熱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事實上,宜蘭清水地熱發電量不過是台灣地熱發電的九牛一毛。台灣地處環太平洋火環帶上,據台電綠網初步評估,包含淺層地熱,以及深層地熱,國內地熱發電潛能近33.6GW,相當於12.4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台灣地熱發電前景看好,但橫在業者面前仍有建置成本過高、缺地熱專法支持2大挑戰。林伯修則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並不缺技術和資金,而且可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只要政府立法地熱專法,就可以迎來台灣地熱發電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