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09:59 臺北時間

一躍成為經濟學人封面: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

mm-logo
時事
一躍成為經濟學人封面:臺灣如何成為外媒焦點
總統蔡英文於 3 月 29 日開啟的訪美行程,於上週落幕,而 4 月 5 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會面,現場聚集了數百名國內外媒體,華盛頓郵報形容,這是臺灣這八年來努力提升國際形象、並加強與有共同民主價值國家關係的高峰。
不知不覺,臺灣已經站在中美兩個強權角力舞台的聚光燈下,備受國際關注,一切是怎麼開始的?READr 蒐集了近 10 年外媒對臺灣的報導,發現臺灣開始受到較多關注的轉捩點是在 2018 年。
「裴洛西議長來臺是(臺灣受關注)感受最明顯的。」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提到,大多數的美國人對臺灣理解相對片面,臺灣的存在感非常低,「裴洛西宣布要來的時候,他們(媒體)想說為什麽要去一個沒有邦交的地方?事情好像很大條?才開始報導。」當時連地方媒體都來採訪他,他花了一個小時才將「臺灣問題」解釋清楚。
葉耀元以美國為例解釋國際新聞報導的角度,最常報導的是天災,第二則是政治上的變動,如各國的選舉、或領導人換位等等;第三是跟美國國家利益相關的訊息,「現階段就是中國。」他提到,「中國跟美國在雙極體制的霸權底下,美國要怎麼防堵中國、怎樣跟中國競爭,其中就有臺灣這個角色。」外媒近期對臺灣報導誇大了緊張情勢到了 2021 年下半年,非亞洲媒體的報導臺灣的題材開始變得單一,而這些關於臺海危機的報導甚至開始有些「危言聳聽」。
「過去一年,臺灣海峽提供了大量刺激的故事,」過去曾為在臺外媒、現任美國智庫國際共和研究所(IRI)駐臺資深顧問寇謐將(J Michael Cole)表示,「國外對台灣的報導口吻變得更加危言聳聽(alarmist)。」
他提到,從裴洛西來臺、中國不斷地發動軍事干擾、再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外媒體和那些追求 KPI 的編輯和投資者總是為高潮迭起的故事著迷。」而美國國防官員預測中國入侵臺灣的日期,更助長了戲劇效果。
寇謐將也提到,雖然目前外媒的報導傾向誇大目前的緊張情勢,「但我會說外媒對臺灣的報導有愈來愈貼近臺灣的現實:臺灣的身份認同、臺灣對民主的執著、以及僅有極少數人支持中國對臺統一的原因。隨著中國對香港的鎮壓和對新疆的集中營,臺灣作為亞洲最自由的社會之一,與中國的對比更加鮮明,外國媒體對這些差異的描述在整體上都是準確的。」

「中國因素」影響媒體報導的意願及角度

中國對臺灣的威脅一直都存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提到,2015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卸任演講,完美地反映出當時全世界媒體的思維。
陳方隅指出,歐巴馬是這樣評價兩岸關係:臺灣要維持一定的自主性,不宣布獨立,中共也不要侵犯台灣,「這個演講非常精確地反映出美國的思維、還有全世界媒體的思維。就維持這樣,兩岸關係沒事就沒事,不要去特別講,因為大家都知道問題很麻煩、很難處理。雖然大家都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
「但這個基調愈來愈沒辦法平衡。」陳方隅表示,「因為美中不斷抗衡,中國一直在挑釁,美國也愈來愈沒辦法接受。」
他提到,過去主流媒體還不相信中國是很大的威脅,直到 2018 年習近平解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西方媒體有大夢初醒的感覺。」2020 年,中國開始驅除記者,「你(媒體)總是得找出他這麼做的原因。才發現中共愈來愈極權,一系列報導才開始,這是有個脈絡慢慢發酵的。」
資深駐臺外媒、現供稿紐約時報的自由記者、同時也是臺灣外籍記者聯誼會副會長的何貴森(Chris Horton也提到,2019 年之前,其實有蠻多外媒在臺灣,「但這裡非常安靜,因為兩岸沒有緊張的局勢,非常無聊,直到 2014 年(太陽花運動)。而大部分的報導都是透過中國的視角來觀察臺灣。」
何貴森認為,過去幾十年來對臺灣的報導不深入、不準確的原因正是中國崛起,「其實包括臺灣人在內,大家都寧願先賺錢,誰在乎政治?我遇到很多在上海、昆山賺錢的臺灣人,大家都被中國的崛起蒙蔽了,這就是金錢和權力的力量。」 「但現在,習近平基本上像個皇帝一樣,事情改變了。」何貴森說,世界對臺灣的興趣也變得更大了。
何貴森在中國待了 13 年,直到 2013 年初移居香港,後來遇到雨傘運動,開始寫和中國政治有關的文章。他觀察到政府並沒有對雨傘運動的抗議者作出任何讓步,「我意識到香港的未來不會太好。」加上對自由工作者來說香港相對昂貴,2015 年他興起來臺灣看看的念頭,結果只待了一小時就決定住下來。
「我在這裡的第一年沒有寫太多關於台灣的文章,因為對外國人來說很難理解,尤其是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人。」何貴森說,「就算你自己認為沒有被中國影響,但實際上有。我到了這裡才意識到自己對臺灣一無所知,花了一年的時間與人們交談、閱讀和學習,才逐漸對臺灣有所瞭解。」

被中國驅逐的記者轉移陣地來到臺灣

何貴森來得很早。近期有愈來愈多的外媒駐臺,始於 2020 年中國驅逐 18 名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工作的記者。根據駐華外國記者協會製作、 2023 年 3 月公佈的「2022 年媒體自由報告」表示,大多數的媒體仍在等待中國的入境許可和工作許可。少數的日本和歐洲媒體成功獲得證件,沒有獲得簽證的人被告知是因為「政治緊張局勢」,而一名持有有效簽證和記者證的美國記者在離開中國短期旅行後,證件就被吊銷,讓工作充滿了不確定性。
「現在(臺灣被關注的程度)已經達到了另一個層次,不僅是不同的英語報導,還有法語、丹麥語、德語等等。感覺就像有新的人一直到來,國際媒體和活動非常活躍。」何貴森說。
  • 臺灣近年屢受國際關注,中國、美國、烏克蘭的動態都牽動著臺灣。而這些國際關注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從外媒的報導中觀察,數量是從 2018 年開始提升。
  • 隨著裴洛西訪臺,對於臺灣的關注來到史上新高,但專家提到後來許多對於臺灣的報導都誇大了當前的緊張情勢,甚至有些「危言聳聽」。
  • 在國際報導中,臺灣的形象一直跟「中國」綁在一起,在「同性婚姻」和「COVID-19」是少見與中國無關、也受到關注的議題。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