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日召開會議,會中討論通過高風險族群接種二次追加劑疫苗、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追加劑。
莊人祥說明,6至11歲兒童族群可施打半劑(50微克)莫德納疫苗,接種2劑、間隔12週,接種作業可視家長與幼童接種意願,由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COVID-19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及安排校園接種;莊指出,兒童2劑拉長間隔是為避免心肌炎發生。
至於12至17歲青少年方面,則建議完成基礎劑接種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於最後1劑基礎劑接種後5個月可打追加劑,莊人祥表示,台灣在12月中下旬至1月間對青少年施打疫苗,因此預估5月中下旬開始可接種追加劑。
依目前疫苗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結果及各國接種政策,莊人祥表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上述為建議施打第2次追加劑對象。莊說明,由於1月才做基礎加強劑的建議,因此6月後才可能有開始施打,半劑莫德納、BNT/輝瑞、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都可以選擇。
有媒體詢問,以色列接種第4劑年齡為60歲以上,美國則為50歲以上,為何台灣設定是65歲以上?莊人祥回應,據數據顯示,台灣65歲以上中症族群較多,因此以65歲為標準。
為何醫護人員並未列入二次追加劑對象,是否因為疫苗不足之故?疾管署長周志浩回應,ACIP會議中也有討論到該議題,考量其他國家也未將醫護人員列入,且預計要施打的對象皆是免疫方面較差的族群,而醫護並未有這樣的狀況,因此二次追加劑排除醫護人員,同時也澄清並非疫苗不足的情形。
因應國內出現首例染疫童死亡案例,指揮中心21日與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召開會議,訂定COVID-19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
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羅一鈞說明,有關退燒後症狀,兒科專家指出,兒童在發燒期間常會出現活動力不佳或呼吸喘的症狀,因此要觀察是否嚴重要等退燒後才會較為準確。有媒體詢問,視訊診療後會交由哪些人員進行?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視訊診療後透過諮詢人員評估,有必要會再轉給醫師。
倘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要立即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羅一鈞說明,唇色發白或發紫為缺氧之表徵,若家中有血氧機可測血氧飽和度。
有媒體詢問,家長想要知道哪些藥物可先準備?羅一鈞表示,兒童染疫症狀與一般感冒雷同,主要有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及發燒4大症狀,家長準備一般感冒藥即可,不過也不用急著要,因為屆時也無法預測會是什麼症狀,「可透過居家關懷遠距醫療視訊看診,藥師也會依據醫囑開立藥物送到宅。」
陳時中指出,目前全國有11縣市啟動在宅照護,今日新增新竹市,而台南市今日將公布細節可隨時啟動,台中市預計22日啟動、苗栗縣25日啟動、屏東縣也規劃近期實施,目前仍在研議的還有雲林縣、嘉義市、台東縣、金門縣。有鑒於社區疫情擴大使病例遽增,同時也因應各縣市啟動居家照護,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取消居家照護同住者健康條件限制並依COVID-19確診者病症程度,調整分流收治原則。
對於無症狀或輕症染疫兒童方面,羅一鈞指出,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均收治於醫院;其他兒童則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採居家照護;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則由照顧者陪同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
至於無症狀或輕症之成人與青少年染疫者,羅一均表示,居家照護放寬至69歲,不過65歲至69歲個案若為獨居者則仍然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而集檢所也上調到70至74歲年齡,讓醫療資源留給75歲以上、需血液透析者或懷孕36週以上的孕婦以及中重症病患。
由於居家照護執行至今也遇到一些狀況,羅一鈞說明,新增例外與下轉條件,包含不符居家照護健康條件的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如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強烈要求希望採居家照護,經醫療人員評估後,可採取居家照護;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或防疫旅館已達3至5天,經醫療人員評估除隔離外無繼續照護需求,且能符合居家環境條件者,也可返家採取居家照護。
繼先前調整居家隔離快篩頻率,羅一均表示此次也調整居家照護同住者快篩頻率,同住之未確診者,隔離至同戶最後確診個案之確診日後10天,於有症狀時及隔離期滿日進行家用快篩,符合解隔條件後進行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有症狀時進行家用快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