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19:50 臺北時間

理解更勝於藥物 《還孩子做自己》打破對過動兒的定見

mm-logo
娛樂
以關懷「過動兒」為起點,李佳燕醫師的理想是兒童人權,希望社會大眾能正視孩子的需求。(車庫提供)
以關懷「過動兒」為起點,李佳燕醫師的理想是兒童人權,希望社會大眾能正視孩子的需求。(車庫提供)
金馬導演楊力州監製的《怪咖系列》紀錄片,透過影像探討動保、同婚、移工、教育等不同議題,由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不排除判決書》林皓申執導的《還孩子做自己》(英文片名:Let kids be kids),內容聚焦「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她致力於打破社會對「過動兒」的定見,認為應該要實際理解這些孩子的需要,而非輕易用藥「治療」他們。
談到本片的拍攝動機,林皓申表示,他曾經幫人本教育基金會拍過一部以過動兒為題材的紀錄短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並因此結識了李佳燕醫師,才有拍攝《還孩子做自己》的想法。拍攝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部份,是李佳燕醫師會花上兩到三個小時跟孩子進行對談。「他們最後在李醫師的診間都是溫和自在的,你會不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是過動的孩子,」他說:「李醫師也只是嘗試著用孩子的語言跟他們對話而已,但這似乎在現代社會裡變成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林皓申認為,當國家面臨少子化危機,卻只談經濟結構和如何催生,而不去思考該怎麼對待孩子,這是相當荒謬的。「我們把李醫師放在怪咖系列,她的呼籲在醫療體系跟教育體系面前都被視為異類,但拍攝過程中許多時候,我都覺得怪的不是李醫師,真正奇怪的是這個社會。」
李佳燕醫師會花上兩到三個小時跟患有過動症的孩子進行對談,嘗試著用孩子的語言跟他們對話。(車庫提供)
雖然《還孩子做自己》從片名就點出要讓孩子「做自己」,然而,林皓申強調,這部片並不是要否認過動症的存在或反對藥物。「這部片子在談我們可以(或應該)怎麼看待孩子,因為家庭或環境以及孩子各自的成長差異所造成的學習成果落差,把這些輕易地用病症去歸咎,是極其草率的做法,」他說:「即便是真正需要藥物治療的孩子,也會需要父母和教育環境去進一步的協助,而不是只靠藥物而已,而更多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藥物,而是家庭及教育更多的關懷理解和耐心。」《還孩子做自己》將於5月27日上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