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16:45 臺北時間

1分鐘不只60秒!50年已多27秒 天文館曝閏秒調整對它是災難

mm-logo
生活
天文館介紹,50年前的今天全世界第一次實施了「閏秒」,至今已經增加了27秒;示意圖。(Pixabay/攝影師:valentinsimon0)
天文館介紹,50年前的今天全世界第一次實施了「閏秒」,至今已經增加了27秒;示意圖。(Pixabay/攝影師:valentinsimon0)
原來不只有閏年、閏月,研究發現竟還存在「閏秒」!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50年前的今天、意即1972年6月30日,全世界第一次實施了「閏秒」,發現當天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3時59分59秒的下一秒不是0時00分00秒,而是23時59分60秒;自1972年以來已經增加了27秒,最近一次實施閏秒是在台灣時間「2017年1月1日7時59分60秒」,而閏秒的調整則對資訊系統恐怕是災難。
「5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2年6月30日,全世界第一次實施了「閏秒」(leap second)!」台北天文科學教育館今(30日)指出,當時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3時59分59秒的下一秒不是0時00分00秒,而是23時59分60秒,而台灣因為時差的關係,閏秒加在「7月1日上午7時59分的第60秒」。
天文館指出,這多出來的1秒是為了修正地球自轉不規則,而造成與計時工具間的差異,自1972年以來已經增加了27秒,最近一次實施閏秒是在台灣時間「2017年1月1日7時59分60秒」,而下一次則未知。
針對計時方式,天文館說明有2種,一為據天體位置測量所得的天文時間,這與地球自轉有關,稱為「世界時」(UT1);另一種則是以銫-133原子振盪頻率來測量的原子鐘時間,稱為「世界協調時」(UTC),也是全球採用的世界時間標準。
天文館指出,最近一次實施閏秒是在台灣時間「2017年1月1日7時59分60秒」。(天文館提供)
由於地球自轉會受內部構造、星體潮汐力與地軸擺動等因素而快慢不均,但原子鐘卻精準且均勻,於是兩者之間便會出現不一致,若放任不理,或許幾萬年後會發生明明時鐘顯示為中午12時,但卻已夕陽西下的景況。
因此為避免發生這種情形,當兩種時間系統在半年或一年內相差將超過0.9秒時,國際地球自轉服務局(IRES)便會對全球發布閏秒預告,並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後一秒鐘對「世界協調時」實施閏秒調整,以配合「世界時」的不規則變化。
天文館直指,閏秒的調整雖然對一般民眾毫無感覺,但對於極精密的實驗與測量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對資訊系統而言甚至是個災難」,接著就舉例如2012年的閏秒調整就造成了許多大型網站當機,因此國際上有不少反對設置閏秒的提議,但國際電信聯合會於2015年表決通過,將閏秒制度至少維持到2023年。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