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塞拉耶佛的庫斯杜力卡就讀捷克布拉格電影學院,作品得到捷克電影以黑色幽默批判現實的真傳。另一方面,身處政治動盪不安巴爾幹半島的他,也把所見所感融於創作中,在瘋狂諷刺的情節之餘,散發混合悲喜劇的豐沛活力。
庫斯杜力卡27歲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首部長片《你還記得杜莉貝爾嗎?》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電影;4年後推出第2部作品《爸爸出差時》便勇奪坎城影展金棕櫚獎。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他創作力大爆發,《流浪者之歌》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與強尼戴普合作的首部英語發音電影《亞歷桑納夢遊》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銀熊獎,每次出手都有斬獲,堪稱世界最會得獎的導演。
1995年,他以《地下社會》再度獲頒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成為影史第3人。在此之前只有《教父》系列的美國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以及《善意的謊言》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曾達成兩座金棕櫚獎的紀錄。
《地下社會》讓庫斯杜力卡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影片本則引發諸多爭議,甚至掀起論戰。該片描述前南斯拉夫半世紀的命運,由於當時南斯拉夫解體後仍發生一連串的嚴酷戰爭,拍攝視角較偏向塞爾維亞的庫斯杜力卡因此飽受批評,讓他一度萌生退隱念頭。不過他仍克服低潮,於3年後帶著喜劇《黑貓白貓》重返影壇,在威尼斯影展風光得獎。
現年67歲的庫斯杜力卡曾說:「我每次都想拍喜劇,最後總是不如所願,拍成了悲劇。」唯有《黑貓白貓》是例外。故事描述一對從事黑市買賣父子的冒險,一路經歷黑吃黑、逼婚、逃亡、人死復生等奇遇,但都能逢凶化吉。
搭配庫斯杜力卡自組樂團「無煙地帶」的作品,讓全片散發歡樂氣息。一場少年少女在向日葵花田的嬉戲是經典橋段,連結局都大辣辣打上「Happy End」。不過,庫斯杜力卡不安於只拍輕巧的故事,鏡頭裡的人物也有死亡、背叛和爾虞我詐的陰影。對政治與時事的隱喻轉淡,卻若隱若現,保留他鮮明的個人印記。
電影描述年輕有為的柴爾,父親馬可一事無成。為了取得資金做黑市交易,馬可對當地黑幫教父葛加謊稱自己的父親過世,請葛加資助他。與此同時,馬可卻與地痞流氓達登合夥開拓黑市事業,不料馬可在一次交貨意外中弄丟了貨品,氣急敗壞的達登上門要馬可付出代價,甚至覬覦馬可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