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小說的發展,從1978年美國動漫教父威爾艾斯納以《與神的契約》確立此漫畫類型,到1992年漫畫家亞特史畢格曼描繪納粹大屠殺的《鼠族》獲普立茲獎,奠定圖像小說文學地位;2000年,伊朗裔法籍漫畫家瑪嘉莎塔碧的自傳作品《我在伊朗長大》,全球銷售逾百萬冊,改編動畫電影《茉莉人生》又獲奧斯卡獎提名,開創打進主流市場的成功案例。
圖像小說是不以娛樂為目的的漫畫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長期推廣圖像小說的慢工出版總編輯黃珮珊認為,圖像小說是「不以娛樂為目的」的漫畫創作,相較商業連載漫畫以取悅讀者為宗旨,「圖像小說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且(故事)多在一本書內完結。」圖像小說在台灣雖屬小眾,但作品愈趨多元,除了出版社陸續引進歐美作品,本土漫畫家也紛紛投入。
2021年,Pam Pam以《瘋人院之旅》,與作家黃春明、郭強生同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評審團盛讚「是驚喜的秀異之作,它的出線不管在文類或議題上,都具時代意義。」該作描述一名男子在瘋人院內碰到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一步步引領讀者了解過往真相,揭示童年創傷、家庭與社會的暴力,如何影響一個人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
《瘋人院之旅》與Pam Pam的家族記憶有關,書中雖有大量虛構情節,但主角原型來自曾進入精神病院的舅舅,「我以前不了解他為什麼變那樣,後來得知一些事情,希望用不同的角度解讀。」例如舅舅孩童時把「小雞」當心愛的寵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小雞」竟成為家人美味的晚餐,從此再也不吃雞。她把這幕畫進漫畫,「我覺得這件事對小朋友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創作《瘋人院之旅》前,Pam Pam曾推出紀實作品《癌症好朋友》,描述陪伴罹癌母親的心路歷程。由於原生家庭重男輕女,漫畫裡的她沒有實體面貌,而是罩上一件「孝女床單」,如果不披上床單,她就像是不被看見的隱形人。「畫畫可以消除不好的感覺,我把這些經驗創作成故事,療癒自己,也解開心裡的結。」Pam Pam說。
歐美有不少揭露自我的圖像小說,Pam Pam誠實面對自己,非常難得。
Pam Pam的編輯黃珮珊表示,「相對歐美有不少揭露自我的圖像小說,華人有較多包袱,但Pam Pam誠實面對自己,非常難得。」作品以黑色幽默呈現悲苦,讓調性不至於太沉重。她強調,「Pam Pam不避諱陰暗面,讓故事更有衝擊感,容易產生共鳴。」《瘋人院之旅》也已售出法文版權。
漫畫家陳沛珛的半自傳作品《暫時先這樣》,以散文般的敘事節奏描述台北女生的日常,畫風寫實細膩,每格分鏡都可以獨立成畫,獲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我不擅長虛構的創作,從生活出發較好掌握。」陳沛珛將在台北的經歷與觀察畫成9個短篇故事,10頁為一章節,呈現30歲左右女性在城市的樣貌:有北漂租屋族的艱難、搭公車的人物百態、在醫院守候奶奶的陪病心情等,平凡的對白看似輕描淡寫,卻犀利精準,「我喜歡從記憶裡的談話找出亮點,發展成故事。」其中一篇描述情侶在公車內的齟齬摩擦,讓不少讀者有感,「很多人對我說,那段情節就像偷了他們的行車紀錄器,算是大家的集體經驗。」
被問及書名的由來,陳沛珛表示,漫畫角色都處於不安穩的狀態,「《暫時先這樣》符合故事情境,也很口語。」同時呼應她的成長歷程:雖出生於台北,但由於家庭因素四處搬家,足跡遍布南投、台中,直到大學到台北定居,仍因租屋不斷遷徙,常有漂泊的「暫時」感。
《暫時先這樣》以人物的移動帶出場景,例如台北霞海城隍廟、西門町獅子林大樓、台北車站、三軍總醫院,還有不少在地巷弄建築。陳沛珛喜歡拙樸手感的畫風,常用鉛筆、色鉛筆、水彩作畫,也因作品富藝術性而舉辦原稿展,漫畫已被翻譯為法文,並有簡體中文版本。
圖像小說近年成為與海外出版社的共同語言,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和曾擔任多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台灣館策展人,常在各國出版展會推廣台灣漫畫。他觀察,「圖像小說」近年成為與海外出版社的共同語言,「這樣的漫畫體裁,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黃健和表示,為了打破日式王道漫畫強調友情、熱血、勝利元素的框架,不少台灣創作者早已發展出圖像小說的敘事,讓本土作品有機會走出去,做大市場。除了《瘋人院之旅》《暫時先這樣》,小莊的《80年代事件簿》回溯青春,記錄台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已發行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版。黃健和樂見更多年輕人投入圖像小說創作,「我們正在迎接新世代,在混亂的局勢,往往會出現有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