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板明夫昨(4日)在臉書論述近日「還稅於民」議題,指這段期間「政府應不應該發錢給每個人這件事情」成為台灣社會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正反兩極回應都有,但矢板明夫認為這種事情,其實沒有什麼對錯,「發錢,有發錢的道理,不發錢,也有不發錢的理由」,並坦言「對執政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決定過程,要公開透明、要迅速。如果操作不慎,往往容易把好事變成壞事。」
矢板明夫表示,日本3年前就曾有過慘痛的教訓,指當時日本境內疫情嚴峻,經濟活動停擺,很多家庭收入銳減、國民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當時就有在野黨國會議員提出「政府給每個人發10萬日圓(約台幣2萬7元)的現金進行紓困」,隨即有部分執政黨內跟著附和,「但是,日本的財務省堅決反對這個方案。其理由是『並非所有的人生活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沒有必要每個人都發錢。而且,政府一時也拿不出這麼多錢。」
而當時的安倍晉三內閣一開始遲遲未表態,然而面對洶湧的民意,拖到4月中旬,在沒有完全取得黨內共識的情況下,內閣會議決定給全國大約1,300萬個貧困家庭、每家補助30萬日圓(約台幣6萬9千元),安倍內閣當時認為若全體國民每個人發10萬,政府將需花12兆日圓;但只補助貧困家庭的話,只要出4兆日圓就可行。
矢板明夫進一步表示,該政策一推出掀起民意激烈反彈,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貧困家庭,因收入低於標準,大部分基本上是不需納稅,而在疫情中受到衝擊最大的,是那些努力工作、認真納稅的中小企業經營者,「拿納稅人的錢,送給不用納稅的窮人」,該政策被批評為「殺富濟貧」,且還有一個問題是戶籍只有一個人的家庭拿30萬,而有7、8個小孩的大家庭也同樣拿30萬,讓日本民眾有相當強烈的不公平感。
安倍晉三內閣該紓困政策發表後,不僅野黨、媒體反應強烈外,就連執政黨內也出現反對的聲音,「在內外強大的壓力之下,安倍首相不得不在一個星期之後,宣布改變政策,回到每個國民都發10萬日圓的方案,但為時已晚。」矢板明夫大嘆,最終政權加分的政策,變成止血政策,也因事件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下跌到40%以下,「5個月以後,安倍內閣宣布總辭職。一方面是安倍首相個人的健康原因,一方面和防疫紓困不利、支持率一直低迷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