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年多前投入250萬本金,至今可轉債部位實現獲利已累積達2,500萬!」面對記者來訪,鄭詩翰大方秀出洋洋灑灑的對帳單,儘管2022年曾在庫存風暴踩雷賠近百萬元,卻在7月初國安基金進場前,逢低加碼750萬元,直到年底不僅收回抄底本金,更進帳近500萬元。
「投資可轉債不僅抱得住波段,也能睡得安穩!」隨著旅遊隔離解禁後,鄭詩翰終於盼得機會飛往海外,連3月造訪日本各地品味清閒慢活的步調,擺脫螢幕的束縛、四處趴趴走。他直言,可轉債相對股票而言,不僅具有保本的票面價值(100元)、風險更低,即便不幸遇到公司倒閉,也有優先的清償權力。
事實上,可轉債價格相當於債券面額加上選擇權價值,經常伴隨公司現股價格上漲而攀升,持有人執行轉換時或選擇在次級市場中買賣,皆能收進價差獲利。此外,為了增進資金效率,鄭詩翰更進一步開立債券帳戶與券商承作合約,透過支付權利金進行可轉債資產交換(CBAS),不必拿出每張10萬元的本金及承擔公司違約風險,放大槓桿以參與價格漲跌。
他說明,「投資市場就像是面對一場場資訊戰,而發行可轉債籌資的公司,背後往往存在尚未被市場注意的利多,公司前景的成長性與後續股價表現可期,且可轉債多由特定人把持或由競價拍賣取得,因此其中的量價關係可視為主力籌碼流動,具有個別公司及產業的資訊領先性。」
以POS(端點銷售系統)產品生產商鴻翊為例,2020年12月發行有擔保可轉債後,同時符合低股價、發行量小(2,000張)及股本小等小型股條件,吸引鄭詩翰目光,於2021年10月在120元以下進場卡位。
歷經台股2022年大空頭一度暴跌近6,000點,鴻翊可轉債價格僅從1月高點119元回檔至6月最低106元,跌幅1成,小於現股的14.4%。而直到2022年9月價格急漲至160至190元間,鄭詩翰分批減持至清倉,總計134張波段持有約1年,淨收入543萬元。
「2022年適逢3、4季旺季效應,加上7月底大盤築底後,在指標股廣積等工業電腦族群帶動下率先表態,儘管鴻翊的基本面仍呈現虧損,但隨主流資金匯集而對相同題材產生遍地開花的效應,現股價格也跟著翻倍,猶如『風口上的豬』一般。」他解釋。
另外,鄭詩翰也透露判斷股價位階高低的訣竅,「當公司發行可轉債時,主力成本多在百元附近,當價格上漲至150元以上,等同已拉開5成空間,獲利了結的賣壓逐漸湧現,一旦出現溢價率收窄或轉換比率跳升,意謂主力開始高歌離席,要提高利多實現、行情反轉風險的警覺。」
他補充,可轉債市價大多相較轉換價呈現溢價,象徵持有人對日後股價的信心,而受限於發行量低、未開放當沖的特性,流動性較差且平時價格也較不易上沖下洗,有意參與市場的投資人,可以靜待大盤進入空頭或急跌段時,趁著較多可轉債籌碼散出在市場上,抓住求現壓力下浮現的好買點。
至於該如何入門可轉債?鄭詩翰建議,先從證券市場中直接買賣的可轉債開始,更適合新手及無法盯盤的上班族,並關注價格介於105至120元間的標的,距離票面價值與特定人成本較近,屬於相對便宜的位階,同時留意折溢價的變動;習慣操作現股的投資人,也能關注「投資少數派」的網站,透過觀察可轉債動向的蛛絲馬跡,運用價格發現的領先性,提前跟著主力進退、應對盤勢行情。
鄭詩翰投資小檔案
現職:專職投資人、大學講師
出生:1992年
學歷:淡江大學財金所碩士
投資心法:認清市場交易對手,透過布局風險有限、獲利無限的可轉債(CB)及可轉債資產交換(CBAS),把握「心中無股價、只有可轉價」的要領,判斷出股價高低位階,和主力一同上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