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明表示,台灣目前疫情趨緩,口罩限令也解除,本月6日起校園內已不強制戴口罩,「但路上還是有很多人戴著口罩,其實民眾不用擔心,除了特定場所或自身有顧慮之外,口罩已經可以拿下來了」。他強調,新冠肺炎疫苗仍有必要,未來可望走向流感化,「疫苗效力隨著時間拉長慢慢降低,每年打一次次世代疫苗,高風險族群每年二次,若未來病毒演變到比流感更低,疫苗也可能取消。」
不過,周慶明認為,在後疫情時代,國人須思考的是台灣的醫療品質評比,他表示,該評比指標包括國人平均壽命、新生兒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2003年前,韓國各項指標都比台灣差,但韓國政府後來投資醫療,2003年與台灣出現黃金交叉,近年差距越來越大,現在韓國平均壽命已經比台灣多2年。」
他指出,當台灣民眾都對於全民健保沾沾自喜時,其實與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相比,台灣的醫療評比是落後的,「常常說『好想贏韓國』,但韓國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已有8%,我們還在6%多,再不想辦法投注更多資源,會連人家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今年2月的「台北健康宣言」論壇,醫界便期許台灣在2028年將醫療保健支出提升到8%,「這也代表政府要更負擔更多、付出更多資源,政府跟民眾都應認知『在健康上的支出是一項強化生活品質、幸福繁榮的投資』。」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過去曾任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6年,他是耳鼻喉科醫師,在新北市板橋區開立診所任院長,其實他幼時父親早逝,家中貧困、三餐不繼,從沒想過會當醫生。周慶明說,他就讀雄中時,興趣專長是生物化學,但家裡窮,不敢念醫學,只能選理工,但機緣巧合,大學聯考時,他陪同學考軍事聯召,同學沒考上,他卻錄取了。
周慶明回憶,會當上醫生是「上天的安排」,他說,軍事聯召考前體檢時,他裸視只有0.1,「體檢沒過,我跟體檢人員說,我只會念醫學院,不會填陸軍官校,他竟然讓我過了」;到了考試那天,他和同學中午考完去附近逛街,下午第一堂的智力測驗,他打鐘完才跑回考場,滿頭大汗,一堆題目沒寫完,深怕智力測驗過不了。
後來周慶明考上國防醫學院,但由於當時資訊封閉,加上國防醫學院畢業後需長期服疫、一輩子當軍醫,「報到期限的隔天才想通,趕去時已超過報到期限,需再等3天後的備取名單」,種種轉折,周慶明進入國防醫學院,後來政府裁軍精簡,他服務了8年後退伍,才投身大眾醫療;他感慨的說,「我很珍惜此生能當醫生,也很珍惜在公會、全聯會服務的機會,希望未來台灣醫療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