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5 14:02 臺北時間

【好聽人物】楊琢琪:我期待的是不用藥、不打針,但從根本去翻轉他人的人生

mm-logo
文化
鏡好聽攜手疼痛醫師楊琢琪共同製作的《疼痛教我們的事》正式上線。(圖片:鏡好聽)
鏡好聽攜手疼痛醫師楊琢琪共同製作的《疼痛教我們的事》正式上線。(圖片:鏡好聽)
「楊琢琪是一位奇怪的醫生。」談起疼痛醫師楊琢琪,同業的醫生友人如此評論。
確實,楊琢琪是一位奇怪的醫生。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到馬偕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當上了麻醉科主治,本該穩穩步入職業生涯起飛的時期,然而好好的開刀房不待,他硬是栽進了冷門的「疼痛科」。
後來離開大醫院,他不當一針好幾千元的疼痛介入治療專家,反而走入社區,跟年長病患的慢性疼痛打交道,全台跑透透演講、上課,還與伴侶共同創辦了身心教育中心,甚至洗手作羹湯,設計了健康餐盒,如今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攜手鏡好聽製作第一個全方位探討疼痛的聲音內容《疼痛教我們的事》⋯⋯笑稱「斜槓到快要躺平」的楊琢琪,這樣一位奇怪的疼痛醫師,是怎麼養成的?

把「疼痛」視為照顧核心的疼痛科醫師

所謂疼痛科醫師,大概是最在意患者疼痛的醫師。比起大部分的醫學專科,將病患的疼痛視為疾病或傷害的一種「症狀」,疼痛科卻將患者的疼痛,從疾病或傷害的診斷中獨立出來,視為最需要照顧的核心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先搞定疼痛,患者才有能量面對後續的治療與復健,也才能好好地康復。
然而在台灣,疼痛科還不是衛福部認定的專科,大多是附屬在麻醉專科訓練中的一環,但正好楊琢琪擔任住院醫師的馬偕醫院,其中一位老師,就是早期把疼痛科概念帶進台灣的醫師——林嘉祥主任。
在擔任疼痛科主治醫師期間,楊琢琪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不只協助病人應對當下的疼痛,更是陪伴他們找到造成疼痛的原因,進而找回自己身體的主控權。(照片來源:鏡好聽)
「我是進麻醉科才知道原來我們會有疼痛的訓練,」楊琢琪回憶剛開始跟老師的疼痛門診時,看著病人從進門前腳步沈重、痛苦的表情,到做完注射治療後離開診間時,那個舒緩、自在的樣子,這中間的落差之大,令他驚艷:「原來一針、兩針居然會有這麼好的舒緩,我當時就有個念頭,我也想做這麼有用、有幫助的事情。」
住院醫師時期埋下的種子,後來慢慢發芽,楊琢琪成為了馬偕醫院疼痛科的主治醫師,然而他很快地發現,他想要做的,可能遠不止這些。
真正成為疼痛科醫師後,楊琢琪發現自己想做的不止治療疼痛。

疼痛科醫師的跨界思考

「一開始當然覺得打完針不痛很有成就感,但慢慢你會發現,這個病人可能兩週或一個月後又會再來打針。假設他現在才40歲,平均餘命已經到80了,那他接下來40年的生活,難道都要這樣每兩週打一次針嗎?」從這個問題出發,楊琢琪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人們疼痛的問題,甚至更進一步,改善人們與身體的關係。
如果說解決疼痛這件事,是一條繩索的末端,那麼楊琢琪的思考,就像是抓著繩索一點一點向上攀。不同於過去所受的訓練,大多著眼病人此刻的痛該怎麼打針、如何用藥,他把目光望向了更源頭的地方,探問:到底造成這些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在擔任疼痛科主治醫師期間,楊琢琪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不只協助病人應對當下的疼痛,更是陪伴他們找到造成疼痛的原因,進而找回自己身體的主控權。(照片來源:鏡好聽)
他開始有意識地去研究、吸收新知,並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討論,包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育專家還有身心科醫師等。
「他是我見過最不想賺錢的醫生了,」曾與楊琢琪共事的馬偕醫院身心科主任柯凱婷說,「老是跑來精神科門診,跟我一起討論病人的心理狀態與疼痛的關聯,門診一個病人看得比我還久!」
順著繩索往上,楊琢琪發現,疼痛影響一個人生活的程度與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聯,而疼痛的起因,則跟一個人如何活動他的關節、肌肉等使用身體的方式有關,而這又跟人的慣性、生活作息緊密相連⋯⋯一環扣著一環,想要「根治」疼痛,其實真正需要的是一套與身體好好共處的指南。

楊琢琪的斜槓人生

「現行的健保醫療體系下,大多數醫院只能顧及『讓病人不要死』,但你活著時,活得好不好,你要自己去想辦法。」
於是楊琢琪離開醫院,花更多心思將治療結合不同專業領域的資源,更在2019年與伴侶,同時也是空間動力治療師Lala,共同創辦了好時良身教育中心,推廣多元的身心動作課程,也成立了豆嗑,主打醫生做的餐盒,為無暇自煮的外食族提供每日的健康飲食選擇。
不過這些改變並不容易,常常診間的循循善誘,病人並不領情,而大部分患者對疼痛的迷思又根深蒂固,然而楊琢琪不放棄,因為只要有一個病人告訴他,現在不再需要吃藥或是依賴其他治療,而是靠改變自己跟身體的關係進而告別疼痛,他就能獲得滿滿的動力,「因為這好像是有機會從根本去翻轉一個人的困境,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四年前,楊琢琪與伴侶Lala老師共同創辦了身心運動推廣中心,開設多元課程,鼓勵大家「動動好、好好動」,藉由優化動作模式與身心連結,創造更舒暢自在的生活。圖為Lala指導楊琢琪進行禪柔運動。(照片來源:鏡好聽提供)
去年,收到鏡好聽邀請製作一檔全方位探討疼痛的聲音內容,他曾因工作安排一度想要推辭,但後來他想,「平常在診間的溝通、各地課程演講的衛教,花了那麼多的心力,有沒有機會讓這些觀念更有效地來傳播,翻轉更多人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於是答應了邀約,沒想到後續製作的複雜度卻超乎想像。
「原本天真的想法是把過去衛教的內容整理起來,後來發現為了整個節目完整性,與更好被閱聽,要投入的時間比我想得更多。」楊琢琪瞪大眼睛說,「包含資料搜集、研究解讀、把專業知識消化成大眾聽得懂的語言,還有製作團隊建議用自己和診友的故事來做前後搭配,讓聽眾能更好進入,甚至後來邀請柯醫師(柯凱婷)製作正念練習音檔⋯⋯這些東西都加進來之後,再回頭看,發現完整度真的很高,想講的東西真的都有被榨出來,真的是被榨乾。」
前前後後耗時一年製作,近日《疼痛教我們的事》終於正式上線,楊琢琪說,期待之後進到診間的患者,不再是單純要求他開藥打針,而是自己設計出一套應對疼痛的改善策略來與他討論,「雖然有點太理想,但如果有這麼一天好像滿好的,我覺得這個節目是一個機會。」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