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超齡」演出不難,「降齡」卻不容易。張艾嘉坦言,在演出中眼神最重要,一個眼神可以表達很多事情,但「降齡」演出最難的也是眼神。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眼裡的神采必然有差」,她確實也曾擔心過這部分,但還好「相由心生」,只要從心境去感受年輕人會有什麼想法、抱著什麼態度,還是可以成功「回春」。
「我還做了另一件事,這連導演一開始都沒發現,就是『人工拉皮』,這是我拍《金玉良緣紅樓夢》時學會的。」
張艾嘉說自己平常不太看回放,為的是尊重導演,自己也不關心鏡頭上的美醜,只是有次她無意間瞄到回放,於是她找來梳化師,要她做「人工拉皮」,方法是用2根橡皮筋將眼睛附近往上吊,這樣眼睛和周邊便不會下垂。但古裝有假髮好辦,當時她留著短髮,橡皮筋無處著力,拉得鬢角兩旁非常疼痛,甚至腫了起來。但她什麼都沒說,導演一開始也沒發現,後來才看出端倪。
「我們說『定裝』,怎樣讓演員整個人看起來跟角色一致,該怎麼調整,這些都是導演應該要會的,當演員的自己也要有相關常識,我很幸運跟了那麼多好導演,能夠讓我在最短時間內來調整。」
如今的張艾嘉幫助許多的新導演圓夢,把他們的第一部劇本拍出來,而她自己寫的第一本劇本,據今40多年了,那本劇本早已下落不明,還好她還留著原稿,只是束之高閣,還不知有沒有機會見天日。
那是張艾嘉25、6歲寫的故事,背景在造型師、髮型師剛剛興起的年代:一個直男髮型師,因為當時一般人都以為髮型師是同志,因此他也被大家視為同志,被家人反對、被外人誤解歧視。這個劇本放在社會風氣還很保守的1970年代誰都覺得過於前衛、大逆不道,可是現在都2022年了,當年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在我那個年代,一般人對髮型師有著誤解,對性別(向)不認同,很多事我覺得不公平,所以我寫了這個故事。其實包括《心動》或是其他戲,我都有擺這類(LGBTQ)角色進去,希望能表達我對某些特定族群的認同,但我並沒有特意把某種人單獨提出來做一個專題來寫。」
可以看得出,觀念上張艾嘉相當能接受新的事物,但就像《燈火闌珊》傷感香港霓虹燈業的沒落,有些香港的傳統老店,她怎麼樣也希望能保留下來。做得一手好菜的張艾嘉也為本刊讀者特別推薦了2間歷史悠久,餐點也很厲害的老餐廳。
「中環的陸羽茶室是最有文藝氣息的地方,一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很多古畫真蹟,點心還保有許多傳統舊式的品項。」
「另一間叫做『太平館』,這間可以稱為『華人的西餐廳』,在這吃乳鴿、羅宋湯,都是以前老上海人吃的西餐,即使餐包都跟現在西餐廳大不相同,連waiter都還是一批老員工。這些老餐廳都還在,也希望他們能一直存在,把好的傳統傳承下來。」
多年來張艾嘉作品的文藝氣息飽滿,但別忘了她早年在香港,就曾在《最佳拍檔》系列演過「男人婆女警官」大展搞笑天分,最早製作的電視節目《幕前幕後》也是一個幽默短劇節目。她說自己特別愛喜劇,只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寫出好看的喜劇,自己也暫時沒有執筆喜劇的計畫,但很快就會做一個「很好玩」「與喜劇有關」的節目,希望大家拭目以待。《燈火闌珊》將於4月14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