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此次蘋果世界開發者大會(WWDC)發表的產品內容,「可看到蘋果會秀出一些功能、名詞,簡單說是蘋果的整體策略」,蔡卓卲向本刊語帶玄機地說道。
蔡卓卲進一步說明,這場發表會比較多強調願景,很少有實際功能,且產品價格比較高,看起來較像是蘋果正式進入市場的前置階段,與其說這是一款消費性產品,不如說是開發者用的產品,主要提供給開發者、企業拿去做應用開發的工具。
「這樣的策略其實也與臉書Meta Quest前身Oculus,一開始進軍市場的策略相同」,蔡卓卲補充地說道。Oculus剛出來的時候,也是先推出Rift CV1、Rift CV2版本,專門提供給開發者使用,讓其拓展更多的應用商機與不同產品等級的定位分類。
蔡卓卲表示,相比於Meta和HTC在市場已有一段時間,蘋果較屬於後進者,尚不知果迷的喜好,所以在產品設計內容上完整度還不足,所以此次推出的產品與既有產品略為相像。
「蘋果的強項在於生態系的整合,以這次展示的內容來看,其實就已完美呈現不同裝置間的互通有無,如接電話、視訊會議、看電影等應用」蔡卓卲肯定的說道。但更多應用APP服務仍須看第三方的內容,在產品推出後的一年半載,方能知道後續應該推出的服務並與競爭業者做出差異化。
綜觀與其他業者的競爭優勢?蔡卓卲認為,依照產品定位的不同,其實很難比較。舉例來說Meta、HTC的方案大多為VR裝置,偏向娛樂、社群相關應用;而蘋果則較聚焦消費性市場的社群應用端,這部分目前內容較為缺乏,故仍需一段時間醞釀。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目標,是希望AR(擴增實境)裝置能改變消費者的Life style(生活方式)」蔡卓卲向本刊說道。為了迎合這目標,在產品方面就需要做到像是太陽眼鏡般的大小,這挑戰極高。就這次推出的產品,電源都採外接型設計,若要縮減到一般眼鏡大小,無論是電源、散熱、零組件等設計都有一定難度,而後在成本上也是一個問題。
蔡卓卲接著表示,不過就廠商的角度來看,一定不可能等到技術完全準備好才推出產品,故初期就只能先推出像護目鏡一樣的東西,在價格與外型中找出平衡點,先推產品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