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預定在2024年3月底前,分4次排放核處理水,但核處理水的總量約有3萬1200噸,入海的氚總量預估約5兆貝克,整體排海計畫將持續30年。
對此,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在23日就表示,其實早在去年,台灣就已經開始建立「氚」成分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也已經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目前尚未檢測出氚。林金富也強調,今年還會繼續抽驗日本進口水產品。
此外,食藥署依專家意見、跨部會意見以及實際輸入情形,也會對13種水產品加強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最主要的原因為,考量日本氚廢水的排放點、洋流和此13類水產品的習性有些為「底棲類」,考量到這些水產品可能會被氚廢水排放點和洋流影響的可能性較高,才做出以上決定。林金富也指出,若檢驗後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