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桌遊早期以代理國外作品為主,2010年後群眾募資日漸盛行,桌遊團隊透過網路平台闡述理念、籌措資金,不僅帶動本土原創桌遊熱潮,也促進議題桌遊發展。
議題桌遊設計公司「他群」2014年成立,創辦人林煜庭原本是專利工程師,由於熱愛桌遊,加上長期關注社會議題,決定辭去工作,在29歲時創業。他解釋,議題桌遊相較一般桌遊,有更明顯的動機與目的,「試圖在娛樂之餘,讓大眾了解、關注某個議題。」
2018年上市的《烏托邦賽局》,是他群打響名號的代表作,募資超過230萬元,擠進當年台灣集資排行榜前10大桌遊。遊戲以「分配正義」為核心,結合公民制度、貧富差距、階級轉換等議題,玩家扮演政治家、學者、資本家、貿易商、專家或勞工家族等不同階層的角色,體驗現實社會,「台灣工時過長、居住不易,是製作這款遊戲的初衷。」林煜庭說。
對他群來說,議題桌遊的重要目的是「創造對話空間」。林煜庭解釋,桌遊是多人遊戲,需面對面交流,「網路充滿各種激烈的筆戰,反而實際見面後可以好好說話、溝通。」2020年推出的《眾聲議會》即以公投選戰為題材,設定不同的公投題目,讓玩家們發表意見並爭取支持,「不要只是指責或謾罵,而是看見彼此背後的理由與期待。」另一款《萬物拍賣師》則以拍賣會的玩法,讓玩家討論不同事物的價值。
「設計議題桌遊,『好玩』是基本要素。」林煜庭表示,選定議題後若找不到可以遊戲化的地方,只能放棄開發,「玩家因為『好玩』而投入,進而被啟發,是我最樂見的事。」
他群9年來推出10款議題桌遊,除了自主研發,也與公部門合作,共同開發。例如2021年的《霧中審判》由司法院提供製作預算並進行監修,「司法院希望以桌遊為媒介,讓人民更了解司法運作。」林煜庭表示,遊戲核心想呈現「審判之難」,「每個人對量刑的價值觀不同,但法官只能依據法律及證據判決。」
實體活動對桌遊的推廣效果最佳,如果只是口頭解釋,很難吸引人。
林煜庭認為,實體活動對桌遊的推廣效果最佳,他群舉辦過上百場的工作坊,帶領參與者體驗遊戲,「如果只是口頭解釋,很難吸引人,一定要親自玩過。」他透露,目前正開發氣候議題的桌遊,「氣候變遷造成乾旱、豪雨,影響遠比想像中可怕。」
由6名醫學系、1名人文社會學系學生組成的「醫起玩工作室」,打造台灣首款以2003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為背景的議題桌遊《封願。封怨》。工作室負責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生周奕伶指出,創作動機源自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看到民眾對公衛政策的不諒解,以及恐慌導致的醫病關係緊張,決定以桌遊為媒介,促進大眾對醫療決策的認知,同理醫療抉擇的兩難。
周奕伶解釋,台灣近年在防疫取得好成績,很大原因是汲取2003年SARS的慘痛經驗,和平醫院封院事件有大量文獻和資料可參考,且是台灣人熟悉的歷史,因此以此為原型製作《封願。封怨》。一場遊戲由4到6名玩家化身醫護人員,選擇或隨機扮演院長、副院長、主任祕書、科主任、護理長、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專科護理師等角色,試圖在封院期間度過難關。
議題桌遊寓教於樂,讓不少老師以此為教學媒介,將理念帶入校園。
開發部成員施泓誠表示,玩家的共同目標是解除封院,但賦予每個角色象徵個性與價值觀的「個人目標」,以及職責和社會期待的「角色聲望」,在對抗人性與病毒的壓力下,玩家可以決定追尋內心原則或外界認同,獲得相對應的故事結局。
「《封願。封怨》的核心體驗是『選擇』,遊戲沒有絕對的勝敗輸贏。」周奕伶補充,想藉此傳達醫療資源的有限性,每個醫療決策可能受個人價值觀或當下情境影響,而有不同考量。
遊戲除了融入醫療知識,為傳達封院氛圍,《封願。封怨》還設有「每日新聞快報」。醫起玩工作室公關陳姸妡表示,「我們取材自當年的新聞,比如病患在浴室自殺、護理師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都在遊戲中呈現。」
特別的是,《封願。封怨》與改編自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的影集《和平歸來》聯名合作,並在遊戲中加入劇裡鍾瑶、王彩樺飾演的醫師、護理長角色,在募資平台共同行銷。陳姸妡表示,《封願。封怨》與《和平歸來》理念相近,雙方一拍即合,就連遊戲裡的醫院名稱也與影集相同。
陳姸妡指出,《封願。封怨》已舉辦多場試玩活動,觸及超過千位玩家,並舉行教師研習工作坊,將理念帶入校園。遊戲預計11月底推出,10月參加德國埃森桌遊展,尋求與海外桌遊出版商合作的機會,將台灣防疫經驗推廣到國際。
他群創辦人林煜庭觀察,議題桌遊寓教於樂的特性,讓不少老師以此為教學媒介,若能獲教育圈共鳴,除了更容易推廣,也會有基本銷量。他指出,台灣新興團隊相繼投入議題桌遊開發,降低遊戲的進入門檻,早期需要解釋何謂「議題桌遊」,如今愈來愈多玩家理解這類遊戲的特點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