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虎紋少女》為例說明:「我們所有製片會一起密集討論,希望鎖定包括柏林、坎城、威尼斯和日舞等影展。我們的策略是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都寄給相關策展人,我們還是屬意坎城,但也擔心不會入選,所以這幾個同時做。」
本片由馬來西亞、台灣、法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合製,其中,法方製片跟坎城影展主辦方的相關人員有溝通管道,並側面得知策展人很喜歡這部片。雖然當時還沒有百分之百把握,但大家都有信心,認為影片應該有機會入圍,所以大膽放棄其他同等級影展的邀約,孤注一擲等待坎城的結果。黃茂昌說:「我記得在鹿特丹(影展),我和法國製片見面,覺得要放手一搏,果然2月底、3月初收到坎城的邀請。」
黃茂昌表示,策略就是有自己的排名和心中所屬,再來就是根據客觀條件判斷,並非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必須要匯整各方人馬的看法,從朋友到選片人,多聽其他人的意見,以此判斷是否有機會入選。「就像相親,你跟對方見面,到底合不合得來,有沒有機會往下一步,心裡是有數的,絕不是一廂情願的。」
他分析,很多時候要主動出擊,例如《虎紋少女》已參加許多創投和Lab,許多選片人和國際銷售公司也會出席這類場合。前後歷時3-4年,大家已經很了解這個案子,因為一直在追蹤,等它完成,想知道它參加哪一個電影節。「我們有一定的人脈關係,大家都熟悉,很快就能溝通。若( 片子)真的不好,他們也會說不好。」
反觀台灣,有很多案子是相對被動,平常沒有鋪陳,也沒有參加創投,片子完成後就報名影展,也只能等待陌生人的答覆。
黃茂昌建議有志者,要先讓自己成為圈子裡的一部分,《虎紋少女》演職員名單上多了30幾個 logo,這些都是製作方一步一步地飛往世界各地、花時間翻譯,然後調整不同文本,這麼多年慢慢累積而成。「累積就會有一定的效果,它會展現在最後國際銷售上的選擇或是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