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台漫復興』,有一些檢驗標準。」黃健和分析,首先是有沒有知名夠高的漫畫家或是漫畫作品,「就算不看漫畫的人,也能叫得出名字。」其次,是否有成功跨界到電影、影集或是劇場等其他媒體。
此外,黃健和認為量化指標也是關鍵。如50、60年代的第一波台漫浪潮,或是80、90年代的第二波,書籍銷量都是最直接的指標。「80、90年代叫得出名字的漫畫,銷量一定都在10萬本以上,影響力可能會擴散到100萬人。」
「但現在能賣出上萬本的漫畫,都要鼓掌了。」黃健和直言,就算賣出上萬本,影響力仍相當有限。「到了第三波,指標可能不一樣;該用數位閱讀的點擊流量、Donate或是其他數據,現在剛好是轉換期,還沒有一個評分標準。」
黃健和認為目前台漫在「跨界」指標上,確實已有些初步成果,如《用九柑仔店》《神之鄉》等優質作品,都陸續改編為戲劇。「但還要有更多作品,一波一波的疊上去。要有一群作者、一群作品,才會形成浪潮,第三波才會成立。」
「我們也很希望在這些作者裡面,會有來自異國的優秀漫畫家。」黃健和觀察盧卡斯作品有拍製戲劇的潛力,也有機會做成動畫,「後續發展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