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阿鴻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透露,回溯30年前,自己國中畢業15歲那年,「那應該是『缺工』時間軸的起點…」表示當時是聯考制度的末期,學校區分「升學班」與「普通班」,升學班讓在校成績較好的學生往較好的學涯發展,普通班則是讓學生自由發展,尋找除了升學以外的人生道路。
阿鴻表示,自己當時就是極其少數未升學的學生之一,投入了職場開始做工,並從學徒開始做起,一天賺600元,隨著技能純熟後,才逐漸往上800、1000元的調整,而當時身邊朋友也認為這樣的收入不差,但卻沒人想要加入。為何會出現這樣矛盾的狀況?阿鴻解釋,「因為當時的時空教育背景,告訴我們要讀書、要有高學歷,告訴我們做工很累,要想辦法拿筆、用頭腦賺錢,別用體力、勞力賺錢」,也就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缺工」的種子萌芽了。
而到了30年後的今天,缺工問題已茁長成為果實,台灣社會也在共同啃食著苦果,但它卻依舊茂密的繁殖中,然而現在還遇上「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現象,讓阿鴻大嘆,這些問題恐讓未來年輕人更加痛苦。阿鴻最後也坦言,年輕的這世代可慘了,心心念念的高學歷終於拿到了,卻也擺脫不了「低薪」的命運,「社會新鮮人的起薪讓人咋舌,一眼望去盡是高學歷又低薪、低成就的當下,真是讓人失望!於是新鮮人他們找不到理想的行業,只能『失業』!可是大環境卻是『缺工潮』,問題可真矛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