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臺灣即將迎來大選,決定未來四年的總統和立法委員,台灣民眾黨聲勢看漲,為以往的藍綠對決帶來不同氣象,藍綠該如何保住既有版圖,或突破艱困選區?小黨該如何爭取選舉空間?READr 聚焦 73 選區過去的藍綠競爭和小黨的消長情形,提供讀者選前的觀戰守則。
臺灣選舉史上,曾拿下立委名額、且至今持續運作的政黨,除了國、民兩黨,還有 7 個政黨,分別是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和台灣基進,其中有 4 個政黨(新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台灣基進)在本次選舉提名區域立委。
即使曾在國會席次上有所斬獲,如今小黨和藍綠正面交鋒的勝算有多高?READr 從四黨本次確定角逐的選區中,篩選出 12 個會和國民黨及民進黨直接對決的區域,觀察其選民過去對小黨支持度的變化。
12 個選區中,有 5 個選區自 2008 年選制調整後,愈來愈願意將手中的選票投給非藍綠的候選人。例如範圍含括文山區、中正區南部的臺北市第 8 選區,過去由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連莊四屆,長期是藍營票倉;然而從歷屆得票情形可以發現,賴士葆得票率從 2008 年的 71.8% 下滑至 2020 年近 5 成,且小黨得票數連年增加,對此次參選的台灣民眾黨張其祿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張其祿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提及,文山區、南中正區的居民組成以軍公教為主,他出身軍眷家庭,又曾在政治大學擔任公共行政教職,非常符合選區特性。此外,2022 年黃珊珊代表台灣民眾黨參選臺北市長時,在該選區獲得不錯的表現,因此才以此區為目標。
同屬藍營票倉的還有桃園市第 3 選區,除了時任第 7 屆立委吳志揚因當選桃園縣長辭職,補選由民進黨籍黃仁杼拿下之外,過去四屆立委都是國民黨勝選。不過,細看政黨得票數,也可以發現民眾對小黨的支持度緩緩上升,像是上一屆時代力量參選人林佳瑋囊括超過 8% 的選票,創下第三勢力在此區的得票記錄。
本屆由新黨游智彬對藍綠發起挑戰,他在參選聲明中強調:「自己選情看漲、潛力無限,近日廟口開講,現場沒有發包子、饅頭、控肉或米粉,仍聚集上百人聽講,線上直播最高更衝破 1.5 萬人,證明現在民心思變。」
高雄市第 1 選區是全市面積最大的選區,範圍包含旗山、美濃、茂林、內門、杉林、六龜、甲仙、那瑪夏、桃源、阿蓮、田寮、燕巢、大社及大樹共 14 個行政區。2012 年民進黨籍邱議瑩以美濃媳婦的身份參選,擊敗同為美濃客家人的國民黨籍鍾紹和,至今已連任三屆立委,得票率皆超過五成。
不過,上一屆此區的小黨得票率超過一成,光是台灣民眾黨候選人羅鼎城就拿下逾 6% 的選票;本屆台灣民眾黨由曾以無黨籍身份參選高雄市長的曾尹儷再次叩關,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高雄人,最了解在地需求,決定參選後聽聞不少對邱議瑩不滿的聲音,「這些都是我的機會。」
新北市第 8 選區以中和區為主,2008 年至 2016 年由前國民黨籍張慶忠拿下席次,2016 年後轉為「綠地」,民進黨籍江永昌當選,同時間小黨獲得的選票逐漸增加。此次參選的台灣民眾黨邱臣遠表示,江永昌不爭取連任,對新人與小黨來說有個空間;他過去在永和區復興美工讀書,跟大中和地區有所連結,才選擇征戰此區。
新竹市的政黨得票結構在 2016 年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此之前的兩次選舉,都由國民黨籍呂學樟穩穩拿下逾五成的選票;然而第九屆選舉,國民黨換將鄭正鈐,最終票數卻不到四成,不僅輸給民進黨柯建銘,連得票率 16.55% 的時代力量邱顯智都造成威脅;雖然鄭正鈐在第十屆選舉復仇成功,但票數仍低於四成,反而是時代力量高鈺婷得票超過 28%,顯見時代力量在此區的耕耘獲得不錯的成果。
今年時代力量再次推派邱顯智挑戰新竹市立委席次,對手是尋求連任的國民黨鄭正鈐、民進黨林志潔,以及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柯文哲的胞妹柯美蘭。邱顯智在參選聲明中表示,自己在 2010 結婚後就「嫁到」新竹,深刻感受到此地長期存在居住和交通問題,這也一直是他在國會中優先處理的議題。
除了新竹市,新竹縣第 2 選區也是值得關注的小黨參戰區。此區的範圍包含竹東鎮、寶山鄉、北埔鄉、峨眉鄉、橫山鄉、五峰鄉與竹北市東區,近年因竹北人口大增,中選會 2019 年將新竹縣選舉區劃分為二,也使得原本的藍營結構出現改變,第十屆立委由國民黨林思銘以 2500 票險勝民進黨鄭朝方,同時台灣民眾黨林碩彥、國會政黨聯盟各自斬獲逾一成的票數。
本屆選舉,時代力量推派黨主席、不分區立委王婉諭挑戰現任立委林思銘、民進黨曾聖凱,王婉諭在其參選聲明中強調,過去曾在竹科工作十年,這次要當竹科爸媽的後盾,且戰士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她身為主帥,「哪裡需要我,哪裡就是我的戰場」。
總統與立委選情進入最終短兵相接的關鍵時刻,READr 今年也持續追蹤 2024 年選舉候選人們的政見,目前網站已上線:2024 總統暨立委選舉政見資訊追蹤協作平台。總統大選部分更與多家媒體合作,將針對政見的提出背景做事實查核,並提供政見的專家評論、過去立場變化等相關資訊,將在選前陸續刊出。
記者:劉怡馨、陳珮瑜
設計:吳曼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