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期間,張季雅實地走訪球場田調,「台灣球場不像日本或美國大聯盟球場的建築有特色,所以我著重刻劃球場獨有的風格,讓老球迷一眼就能辨識。例如台中球場的內野觀眾席距離牛棚很近,球迷甚至可以跟球員說話;新竹球場從外圍的高樓民宅就能將比賽一覽無遺。」她也赴光華商場購買大量的舊職棒雜誌,成為重要的取材來源,「裡面有很多球場空拍照,可作為參考,節省畫圖時間。」
張季雅編劇時融合真實與虛構,放大有所感觸的部分。例如短篇〈我們迷獅子〉改編自同名紀錄片導演賴品瑀拍攝統一獅球迷的歷程,「片中隱晦反思人們為何會對事物入迷的心態,我抓取此元素,成為故事核心。」〈不連續的記憶〉則將職棒主播的最後一場轉播與2000年台北球場拆除後改建台北小巨蛋的歷史結合,展露對老球場的情懷與回憶。
《帶我去球場》是張季雅的出道作,最早於2007年在《挑戰者月刊》連載,比她的成名作《異人茶跡》還早問世。「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有助於漫畫基本功的養成,先從短篇練習,才有辦法駕馭長篇故事。」除了培養取材與考究能力,也訓練她的膽量,「我永遠記得19歲時,我打電話給某單位詢問一張老照片的資訊,但因為很緊張,講話一直抖,在表達不清楚的情況下而被對方大罵,真是一場震撼教育。」她笑說,那次的經驗讓她學到要勇於跨出舒適圈,「為了讓作品更完整,不能只埋首畫圖,這樣的心態也有助於我創作《異人茶跡》。」
「能畫自己熱愛的棒球很幸福,但如果它讓你難受,痛苦也會加倍。」張季雅透露,十多年前台灣假球案頻傳,「我因為太傷心,難以繼續創作。」這也是《帶我去球場》中斷連載的原因,如今終於出版成書,「這些球場乘載很多故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過去,找回熱血的棒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