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 05:58 臺北時間

【娛樂透視】改編球星球場故事 棒球漫畫虛實結合長展現張力

mm-logo
娛樂
《一百萬次的揮棒》改編彭政閔的年少成長故事,由漫畫家楊白繪製。(聯經出版提供)
《一百萬次的揮棒》改編彭政閔的年少成長故事,由漫畫家楊白繪製。(聯經出版提供)
棒球運動在台灣歷史悠久,故事題材豐富,吸引創作者及出版業投入漫畫製作,以史實揉和虛構情節,放大戲劇張力,引起矚目。
《一百萬次的揮棒》改編自退役球星彭政閔的年少成長歷程,由文策院協助組織團隊,攜手漫畫家楊白、漢寶包,呈現永不放棄的「恰式精神」,朝影視化目標邁進;張季雅短篇系列《帶我去球場》投射個人生命經驗,以台灣各大棒球場為背景,描繪球迷與棒球的羈絆。
1990年代台灣職業棒球興起,本土棒球漫畫一度蓬勃發展,敖幼祥《職棒狂想曲》及鍾孟舜《爆力棒球》以中華職棒為題材;曾正忠《變化球》用獨特畫風敘述少棒隊的奮戰;林政德《YOUNG GUNS》則結合校園青春愛情故事風靡讀者。2000年後棒球漫畫因台漫大環境不佳式微,但近年原創漫畫百花齊放,又有業者看好此題材投入製作。
20240418insight004
漫畫家楊白(左起)、編劇漢寶包、彭政閔、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分鏡指導江美云及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今年2月出席《一百萬次的揮棒》作品分享會。(文策院提供)
目前在「CCC追漫台」連載的《一百萬次的揮棒》由聯經出版企劃,改編退役球星彭政閔的年少成長經歷。聯經出版編輯部企劃主編周彥彤說明,作品起源於想將彭政閔自傳《證明自己:彭政閔》進行IP轉譯,由於聯經沒有製作漫畫經驗,透過文策院旗下臺灣漫畫基地的媒合諮詢服務,邀請漫畫家楊白及漢寶包分別擔任繪製、編劇,資深漫畫編輯江美云為分鏡指導。
20240418insight004
《一百萬次的揮棒》改編彭政閔的年少成長故事,由漫畫家楊白繪製。(聯經出版提供)
有別於自傳完整闡述彭政閔的棒球生涯,《一百萬次的揮棒》聚焦主角的年少故事。周彥彤解釋,彭政閔以選秀狀元之姿進入職棒,成為耳熟能詳的國民球星,但他接觸棒球是因為小學時活力旺盛,老師才安排他轉學進入鄰校的棒球隊。當時彭政閔跑步吊車尾,加上身材矮小,瀕臨淘汰邊緣,但他沒有放棄,靠後天努力急起直追。「因此我們將漫畫定調為勵志校園故事,橫跨國小到高中時期。」
影視化是未來目標,藉由漫畫產生圖像與分鏡有助後續IP跨域銜接。
《一百萬次的揮棒》以自傳為基底,並透過訪談獲取細節。漢寶包透露,彭政閔個性溫和謙虛,不太說自己的「事蹟」,經由經紀人反而得到更多資訊,「我們因此知道彭政閔有向球場敬禮的習慣,將情節融入漫畫,表達他對球場的尊重。」
20240418insight004
《一百萬次的揮棒》以彭政閔自傳為基底,加上訪談取材改編而成。(聯經出版提供)
周彥彤補充,彭政閔給漫畫團隊很大的創作空間,「只要核心精神不變,就算是架空的世界觀也沒關係。」故加入不少虛構的人物與情節,強化戲劇張力,主角外貌也與本人差異甚大,尤其一頭紅髮相當顯眼,「現實的學生棒球隊都剃平頭,此設定除了展現青春期的血氣方剛,也能突顯角色。」楊白說。
為了描繪棒球隊的訓練及熱身,楊白閱讀棒球工具書補充知識,並觀看學生棒球隊的紀錄片,了解教練如何指導球員。此外,還研究彭政閔的打擊特色,呈現在漫畫中,「他不是靠蠻力揮棒,而是利用身體轉動帶動球棒,到最後一刻眼睛都盯著球。」
20240418insight004
彭政閔剛進入少棒隊時跑步常吊車尾,《一百萬次的揮棒》呈現他永不放棄的精神。(聯經出版提供)
《一百萬次的揮棒》與文策院合作,目前在CCC追漫台採雙週更新連載,先在網路宣傳曝光,預計將推出6集單行本。今年2月,漫畫團隊與彭政閔於台北國際書展舉行作品分享會,吸引不少球迷到場,成功拓展台漫讀者。周彥彤表示,影視化是未來目標,藉由漫畫產生圖像與分鏡,有助後續IP跨域與銜接。
棒球漫畫多以球員為主角,但漫畫家張季雅的短篇系列《帶我去球場》聚焦「球迷」的故事,以台灣各大棒球場為背景,呈現不同時期球迷與棒球間的羈絆,帶出昔日職棒的熱血與軌跡,興農牛、兄弟象等老牌球隊及張泰山、高國慶等球星都在漫畫現身。
20240418insight004
張季雅投射個人生命經驗,以球迷視角創作《帶我去球場》。
《帶我去球場》由6個短篇組成,第一篇到第五篇於2007年在《挑戰者月刊》連載,第六篇於2013年在《CCC創作集》發表,去年由蓋亞文化集結出書。張季雅解釋,由於父親是味全龍球迷,耳濡目染下,從小喜歡看棒球,當年一獲出道機會就決定創作棒球漫畫,「台漫能見度不高,如果與日本漫畫一樣著重在選手與比賽,恐怕不易脫穎而出,所以選擇從球迷視角出發。」
20240418insight004
張季雅投射個人生命經驗,以球迷視角創作《帶我去球場》。(蓋亞文化提供)
由於台灣職棒早期主場制度尚未完全落實,張季雅常跟隨支持的球隊到全台各球場觀賽,甚至參與球隊的後援會。《帶我去球場》生動描繪傳統啦啦隊的應援方式,「對比現在大多播放電子音效,以前是用大鼓跟小喇叭現場演奏,充滿感染力,這些場景令人印象深刻,讓我更想述說球場故事。」
能畫自己熱愛的棒球很幸福,但如果它讓你難受,痛苦也會加倍。
創作期間,張季雅再度走訪球場田調,「台灣球場不像日本或美國大聯盟球場的建築有特色,所以我著重刻劃球場獨有的風格,讓老球迷一眼就能辨識。例如台中球場的內野觀眾席距離牛棚很近,球迷甚至可以跟球員說話;新竹球場從外圍的高樓民宅就能將比賽一覽無遺。」她也赴台北光華商場購買大量的舊職棒雜誌,成為重要的取材來源,「裡面有很多球場空拍照,可作為參考,節省畫圖時間。」
《帶我去球場》刻劃昔日台灣各大棒球場的情景。(蓋亞文化提供)
張季雅編劇時融合真實與虛構,放大有所感觸的部分。例如短篇〈我們迷獅子〉改編自同名紀錄片導演賴品瑀拍攝統一獅球迷的歷程,「片中隱晦反思人們為何會對事物入迷的心態,我抓取此元素,成為故事核心。」〈不連續的記憶〉則將職棒主播的最後一場轉播與2000年台北市立棒球場拆除後改建台北小巨蛋的歷史結合,展露對老球場的情懷與回憶。
「能畫自己熱愛的棒球很幸福,但如果它讓你難受,痛苦也會加倍。」張季雅透露,十多年前台灣假球案頻傳,「我因為太傷心,難以繼續創作。」這也是《帶我去球場》中斷連載的原因,如今終於出版成書,「這些球場承載很多故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過去,找回熱血的棒球魂。」
20240418insight004
副總統賴清德(左)去年與漫畫工作者交流,熱愛棒球的他特地與張季雅(右)合影。(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更新時間|2024.04.28 05:5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