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傅崐萁一團從中國回來之後,便換民進黨政府接招了。接招的重點不外是,民進黨應該如何看待傅崐萁等人此次去中國所取得的「成果」。兩岸之間牽涉的事項實在太多,每一次的交流,中國都有可能給予若干善意來作為伴手禮。由於交流的人絕對不是民進黨,所以好的歸國民黨,不好的歸民進黨。久而久之,這種交流模式,將會在台灣人民心中造成一個印象,民進黨毫無能力讓兩岸往正向的方向發展。
這大概就是國民黨要的,因為在政治上,這對國民黨有利。這也是中國要的,因為這種統戰的計謀,一方面能在國際社會中修改他們霸凌台灣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分裂台灣社會內部,讓「抗中保台」的陣線出現裂縫。兩岸關係絕對是動態的,每隔一段時間,兩邊都會隨著情境與條件的變化而修改與對方互動的模式,我們現在正在目睹的就是一個後蔡英文時代新模式的建立。
這個新模式無疑地是衝著賴清德而來。賴清德在上週曾表示,希望中國「要重視珍惜彼此的善意,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賴清德這句話講對了,不過,實際上,民進黨該如何做則是一個難題。難的地方就在於,當對岸的善意都不是來自於與民進黨政府的對話時,民進黨將如何理解、詮釋,並做出回應。是把國民黨都打成中共同路人?或者,這些善意都收下,繼續抗中保台?再或者,這些善意一概拒收,因為它們不是跟民進黨政府談出來的?
賴清德正被迫面對一個不是由他主導,可能也無法由他控制的「春暖花開」。在這個意義上,賴清德這個總統會比蔡英文辛苦許多。對他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是,兩岸從來都是互相的,國民黨勢必要做點什麼事來回報中國的善意。這才是民進黨的主戰場。傅崐萁這些國民黨立委未來是否會過度親中,在立院會修哪些法,民進黨能否擋?如何擋?要不要擋?這將是未來幾個會期台灣政治攻防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