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的一日行
火車站是進出新竹市的門戶,也是百年發展歷程中便捷的集會點之一,沒有「招牌」是新竹火車站的一大特色,兩段式陡斜的高聳屋頂和牛眼窗,以及屋頂上設置的鐘塔,是引人注目的都市地標,歐風濃厚的裝飾,也跨越時空呈現美學莊重又氣派的想像。
車站對街地面上,有幅新竹市文化地圖,大器擺在路上為旅人引航,站前廣場假日可見年輕人跳舞,也是在地社團和外地移工現場演奏的熱門場所,鄰近的護城河水流清澈,再往前一些,新竹之心東門城就在靠近地圖中央的位置。
新竹市的街廓錯落有致,散步穿梭巷弄,細細品味街區之美,是推薦的好方法之一,環抱舊城區的護城河見證竹塹城的發展,歷經清領、日治到民國,從早年的防衛城市禦敵,到近年整治為親水公園與都市共生,漸漸成為民眾休憩和展演的場所,市府團隊規劃藝文舞臺,也在周邊栽種水生植物,以建設細緻回應地景和環境,此處水流不時能見到錦鯉、魚蝦在河中悠游,運氣好的話,還能在此看到鷺鷥和水鳥停留。回歸生活的護城河不僅親民,也營造輕柔友善的水文新氣象。
悠閒散步東門城
東門城是碩果僅存的城體遺跡,也是歷史的精神象徵,同時是新竹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則因藝文策展,而有詩牆、光雕、河道藝廊等活動發生,在古蹟現場添加了當代美學和藝文的活力。
鄰近的新竹州圖書館建築,典藏地方百年的文史記憶,是日治時期臺灣北部的獨棟公共圖書館,在庭院可見拱形入口、而建築立面上的裝飾紋章、加寬門柱、磚行條紋柱面,則保存了日治時期建物的特色;沿著護城河親水公園,前行到132糧倉/新竹州警務部部長官舍,庭院內花木扶疏,能見到百歲茄苳樹,後院有水滴狀卵石水池,在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不同層面,都能欣賞百年古蹟的重生。
美術館旁的新竹州廳就是今日新竹市政府,經典的紅磚房和洗石子外觀,以對稱的ㄇ字結構搭建,展現日治時期和洋式建築的兼容並蓄特色,門口兩側的小塔樓也是醒目地標,建物以良好比例和對稱關係搭建,以跨越時空的當代眼光欣賞仍然十分氣派,是兼具穩重而莊嚴的宮廳建築。護城河對岸的影像博物館,昔稱「有樂館」,在上個世紀落成時,是市內首座有換氣配備的公共建築戲院,國民政府遷臺後,易名為「國民大戲院」除放電影外也辦音樂會活動。如今是影像博物館,不定期推出多元主題影展,也培育在地影像人才,持續鮮明刻劃市民的娛樂生活。
散步半天肚子餓了?不妨移步近在咫尺的「東門市場」,日式、泰式、韓式、義式等隱藏版異國美食這裡應有盡有,也可再步行至「北門街」,此處是早期發展的商店街之一,街上知名的美食老店不少,臭豆腐、麵線、鴨肉飯,還有特色咖啡廳,傍晚時分還可在餐酒館進駐的店家,看見舊城區帶來青年創意活化的熱情。東門市場近年透過市府團隊和青年創意,為年輕人打造創業圓夢基地,也讓傳統街市成功轉型,再現往日繁華。
館館串連深化民眾記憶
東門市場鄰近街區,走路就能抵達文化藝術的中樞――新竹市美術館。羅馬式的拱門設計,結合外牆紅磚、橫貫館體的白色水平線,是日治時期的建築之一,過去曾是新竹市役所(市區的行政中心),如今除了美術館既有展出及收藏藝術品功能之外,也結合多元主題策展,並運用當代科技,融合數位互動內容和教育推廣,保留過去建築的歷史,也乘載應運而生新的美學使命,帶動城市的藝文風情。
當場館和景點成為故事舞臺,走讀也搖身一變成為突破限制的方式,近年市府團隊以實境體驗和遊戲行程,運用嶄新方式和沉浸式的互動,引領在地人、外地人探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活化新、舊城區人們的生活軌跡,場館解謎也帶領民眾一探究竟,見證街區的世代更迭,與重現市民記憶中的往日情懷。
舉手投足都熱情釋放:「歡迎到來!」走出市政府往中山路前行到北門與東門街口,即能看見在地信仰中心「新竹都城隍廟」,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城隍廟位在繁榮的市中心,此處也是舊城區的蛋黃區,城牆內的中央市場、西門市場,充滿各式各樣的南北雜貨和在地小吃。
新竹市舊城區是全臺古蹟及歷史建築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人文內涵,老街道、古蹟、歷史建築、博物館以及文化據點,都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城內百花齊放的場館,可隨時多點、多元探索,也可從東門城遊覽舊城區後,經過新竹火車站循林森路前往李澤藩美術館,感受前輩藝術家在城市中的靈感泉源與情懷,透過實地走讀,身臨其境在藝術家的眼光和視角,走進畫布的世界;城市探索還可以從新竹市美術館經長和宮往北大教堂,能親臨觀看左右對稱的高聳尖塔和精緻的彩繪玻璃,一旁的進士第及鄭氏家廟能再讓人們望見金門建築特色和傳統社會科舉及第家族的名望。
原來探索城市的路線原來不只一種,勾勒新竹城市的美學,就在歷史建築、街角巷弄、環境和場館之間,隨移動的腳步慢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