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8:30 臺北時間

【人工生殖篇】家的多元樣貌:不是一夫一妻家庭就不能生小孩?修法掀網路正反辯論

mm-logo
時事
【人工生殖篇】家的多元樣貌:不是一夫一妻家庭就不能生小孩?修法掀網路正反辯論
你對家的想像是什麼?
「我一直想像家就是雙親,然後有一兒一女一隻狗。」——女同志媽媽何小雨。
「小孩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民眾黨立委陳昭姿。
「我從以前就很想要有小孩,沒有特別的原因,覺得這才是家的樣子。」——男同志爸爸 Justin。
「一個父親、一個母親,才是一個正常家庭的自然組成。」——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
每個人對家的想像不同,愛也有不同型態,當個體的願望觸及法律規範,非異性戀婚姻的群體,想要孩子是生育平權?還是危及家庭倫理、兒童權利?
國內現行《人工生殖法》僅開放不孕異性戀夫妻進行人工生殖手術,因此同志家庭、單身者若想要小孩,只能遠赴海外花費近百萬進行相關手術;也有不少異性戀不孕夫妻、男同志家庭遠赴美國,花費至少 600 萬臺幣尋找代理孕母,只為完成生養小孩的願望。
今年 5 月衛福部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朝向放寬國內同志配偶、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手術,也有意開放爭議近 30 年的代理孕母制度,立法院各黨立委也相繼提出修法版本。
20240724READr0011
READr 收集 2014 年至今臉書公開貼文關於人工生殖修法的討論,包括「開放代理孕母」,「開放同性配偶、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兩大面向,發現整體輿論過去正反聲量相當,但近年正面支持聲音逐漸超越反面聲量。
若進一步細看單獨討論開放同志家庭使用人工生殖的臉書貼文,在 2016 年正反方激烈交鋒後,正方聲量便呈現上升趨勢。
20240724READr0012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觀察,2016 年底,同性婚姻進入第二波修法討論,正反方在街頭激烈對峙,除了辯論同志結婚權益,也包括是否讓同性使用人工生殖。然而,2019 年底同婚專法三讀通過後,反方聲音便逐漸消失在網路輿論中。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祕書長黎璿萍認為,同婚通過後,過去反方形塑的負面結果並未成真,「這個社會並沒有如想像中崩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並沒有消失、愛滋沒有把臺灣的健保弄垮,很多假想的情況並沒有真實發生,當然這個社會就很難再回到被恐懼動員的時代。」

媽媽盟:聲量減少是覺得講出來也沒用

「對我們來講,感受性很不同。」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唐仙美指出,媽媽盟長期推動婦女及兒童權益,不論是開放單身女性、同性配偶、代理孕母,這些對兒童、婦女都不公平,「我們自己所接觸到的人,大概都跟我們有相同想法,但因為對政府的失望,覺得講出來也沒用,於是在網路上沒有太多聲音,但並不代表認同這件事。」

討論焦點:生育成家是誰的權利?

細看臉書貼文的討論內容,發現正方主要聚焦生養小孩是同志的權益,應該實現生育自主,並且強調多元家庭跟異性戀家庭生養小孩並沒有差異:
「我們是傾其所能給他愛,被愛的小孩到這個社會裡,不管他是同志家庭,還是異性戀家庭(生長),他就會是愛的開枝散葉。」
「同性配偶結了婚,還是沒辦法合法使用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求子,就算大法官解釋裡已經說明,同志在婚姻權利上應該要與異性戀有平等的保障,就算在民意調查當中,社會已經更友善,但在法律上,我們還是不一樣。」
而反方則多認為開放同志家庭使用人工生殖,將毀壞傳統一父一母的家庭倫理,甚至造成小孩負面影響:
「同性婚姻為了聲稱男同志家庭是正常,所以變相宣稱媽媽都是不必要的了,可輕易被男人取代。女同志家庭則同樣證明沒有爸爸也是美好的。異性婚姻下,在不幸或關係破裂的情況下,孩子才會失去父愛或母愛。但同性婚姻本身已令任何在這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永遠得不到父愛或母愛,而且這是制度刻意造成的。」
「為個人私慾,不顧天理倫常,女性子宮將成可金錢租賃的工具,嬰兒成為可訂製的商品,更別提『刻意』製造『缺父』、『缺母』的孩子。」
20240724READr0013
「如果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我相信他們也會很愛孩子,但孩子總會想說爸爸呢?媽媽呢?這在孩子心裡一定會有微妙的影響。」單信愛表示,就曾聽過兩個爸爸的孩子,在幼兒園玩遊戲時,拉著一個小女生要她當他的媽媽,「我覺得這是很真實的,從生活中看見如果孩子從小缺少爸爸或媽媽,他們心理深層的渴望,我相信他的家人很愛他,但這個缺口是沒辦法被彌補的,這也是我們所擔心的。」

同志家庭實際經驗:不要逃避跟孩子們溝通

赴日本進行人工生殖的同志媽媽何小雨,從不避諱談論小孩的身世,「我們從小就一直跟皮皮(對小孩的暱稱)說:『你是媽媽跟媽咪去美國買精子,去日本做試管嬰兒生下來的。』」她認為,愈逃避愈會讓小孩產生懷疑,是不是「兩個媽媽」是不好的。
隨著皮皮年紀增長,她看到卡通佩佩豬跟巧虎都有爸爸,「她會問我:『為什麼她沒有爸爸?』但我們會跟她說,別人有爸爸跟媽媽,是不是兩個?那你有媽媽跟媽咪,是不是兩個?所以你沒有比別人少,也沒比別人多。」
在國內現行法規規範下,同性配偶及單身者只能遠赴國外進行人工生殖,可能產生各種醫療風險,長年協助同志家庭的黎璿萍解釋,國內跟海外醫生的醫囑可能不一致,「在臺灣,醫生判定可以取卵,但到了國外,門診醫生卻說,要再多花錢打針吃藥,要做不做隨便你,當然不是說每個醫生都這麼糟糕,但在這個情境下,他們能夠溝通的空間很小,他們覺得自己就是躺在手術檯上的一塊肉。」
此外,取卵是全身麻醉的手術,如果在國外進行手術醒不過來,無法得到完整的醫療救助,黎璿萍表示,「我明明在自己的國家有相同技術、健保,還有家人可以分擔可能發生的任何醫療意外,但在國外,這些資源我都得不到。」

單身女性求子經驗:結婚、生育、戀愛要區分開來

此次修法開放範圍也包括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反方認為單身女性生養小孩的家庭支持功能薄弱,造成小孩負面影響。不過,簡至潔認為,大部分使用人工生殖的同志家庭、單身女性,都是完全準備好要照顧孩子的家庭,不論他的形式是單身、有伴侶,這些家庭都是在已經準備好的狀態,包括支持系統、經濟等,並不會造成小孩負面影響。
「從來沒有人會去審核已婚女性會不會泡牛奶、換尿布,會不會正向教養、情緒暴力,那為什麼今天單身女性當媽媽,就要面對這麼多質疑?」Renee 6 年前在美國進行人工生殖,回臺產下一子,常在社群分享單身成家經驗,「我有很好的基因、物質條件,甚至我的精神狀態都很好,我知道我會是一個好媽媽,今天一個已婚女性嫁給一個歪瓜劣棗,她就可以當媽媽,好像是天賦人權,那我們(單身女性)怎麼就不能擁有這個人權呢?」
對於單身成家者是過於自私不顧小孩權益的批評,Renee 不以為意地說,如果讓孩子在不快樂的家庭長大,才是剝奪他健康發展的權利,單身女性願意在最有體力、財力、執行力的時候,決定跟小孩分享財富、不求回報的付出,「我覺得這是全世界最不自私的事情。」
同志家庭、單身成家、異性戀家庭,不論是哪種家庭型態,生養小孩都會碰到不同難題,但對某些人來說,這無關性別,無關家庭組成。
更新時間|2024.07.23 18:4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