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積家錶廠裡的大複雜功能部門,當天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個日裔的製錶師,他當時用來示範解說的手錶是Master Grande Tradition Gyrotourbillon 3。聽完之後讓我動容的點不是技術,而是態度,畢竟積家的研發實力有多強這件事,不需要親自走一趟錶廠才能感受到,但製錶師面對工作的態度,就真的是要面對面才能感受到細節了。
因為當天展示的錶是球體陀飛輪,我問製錶師說就實際的數據表現來看,手錶有真的需要像三軸陀飛輪這樣的裝置來提升它的精準度嗎?「當然有必要啊!」他瞪大了眼睛,堅定的這樣回答我。他說如果沒有陀飛輪的話,他們出廠的手錶要經過六方位測試,但有了陀飛輪他們只需要做三方位測試,多軸陀飛輪甚至只要測試一個方位就夠了,但謹慎起見他們還是會測試三方位。而因為是多軸陀飛輪,所以他們必須盡可能讓籠架輕量化,因此大部分是使用鈦金屬,有時也會採用比鈦金屬更輕的鋁材質,但不一定越輕的就一定越好,要端看機芯的結構去做搭配。
製錶師也跟我們提到說,在部門裡有很多機芯結構的研發,都是盡量沿襲過去的配置,技術可以創新、但作法可能古典,因為就部分結構來說,以前的製程的確會讓零件比較耐用,這一點他們也會列入評估,「直接用新的技術理論上比較簡單,但我們不是要找到便宜行事的方法來製錶,而是要為這款手錶找到最合適的製程或技術,即便要花很多時間研究過去的技法我們也很願意去做。」製錶師這麼跟我說。那麼最難做的複雜功能是哪一項呢?他說他們正在研發的新款多軸陀飛輪就滿難的,有三個製錶師在負責製作,他苦笑表示已經幾年時間過去了,但目前還沒完成。另外是他們的大自鳴,零件數大概有1250枚,有時候好不容易往前進展到一個段落了,但發現卡關後又要再砍掉重練,所以也是很耗時的過程。
感覺好像聊了很多,但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其實只停留了十五分鐘。整個過程中這位日裔製錶師知無不言,感覺像個很想把他所有的玩具,都傾巢而出拿出來給訪客朋友玩的小男孩,那種非常樂於分享的熱情,幾乎停不下來的節奏,讓我們一度很想問看看能否取消後面行程,讓我們多留下來跟他再聊一會兒。最後我們要走之前,我好奇問了他說,有沒有什麼技術是你們研發到一半真的覺得太難然後放棄的?他立馬反射的笑著回答「我是沒有啦,如果有這狀況的話也不是我負責的案子喔!」雖然是開玩笑的這麼講,但比起他對於技術的解釋,我們對於他滿滿的工作熱忱印象更是深刻,更加能理解到複雜功能的創新與突破,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還必須包括打不退的堅持與熱情。
參觀到中午的時候,積家史蹟及歷史作品總監Stéphane Belmont出現招待了我們,我們和導覽人員一起在他們的餐廳用了餐。這是積家用來招待VIP的內部餐廳,像是正式營業的米其林餐廳一樣,主廚是特別聘請的廚師,菜單也都會定期更換。席間Stéphane非常親切的跟我們聊著瑞士的天氣、當地的料理,也詢問我們對於積家這幾年錶款的看法,並跟我們分享了他們接下來的方向。這是一頓非常端得上檯面的餐敘,但重點不在於吃了什麼,而是聊了什麼。可以想像如果來用餐的是VIP們,在品牌高層的接待之下,品牌可以在飯局中更了解他們的客人,來參觀的貴賓也能直接面對高層表達他們對於積家的看法,從每個角度看都是非常得體的雙贏安排,這個餐廳的設置真的是深謀遠慮。
最後參觀到有個類似像Salon的區域,裡面擺放了很多陳列和擺設,有客廳、餐桌、以及書房的空間配置,導覽人員說這個空間是他們用來招待VIP用的,之前他們的品牌大使來參觀錶廠時,也會在這個區域拍攝一些形象照。這裡舒適到感覺可以開放做為Airbnb,如果能體驗在積家錶廠裡住一晚也是滿有意思的宣傳點。而除了大複雜功能的部門之外,這個區域和前面提到的餐廳,都和製錶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卻讓我們對於積家在經營品牌的全方位思維感到很敬佩,關於如何讓大家更了解積家,這個範疇不只鎖定在技術,也包括形象的塑造、細節的安排、以及導覽人員的訓練,上一篇我們形容積家是「感性的工程師」,工程師指的是他們能不斷突破的技術研發,而感性則是在於他們能設身處地去思考客人們來到積家錶廠,除了製程還會想看到什麼,畢竟工廠就是製造產品的地方,加入一些感性面向,我們才能看到更深層的核心價值。
最後附上積家錶廠的預約資訊,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根據自己想參加的課程和可停留時間進行線上預約,不過參觀完錶廠會有一個缺點,就是會非常想入手一只積家的手錶,這項關於定力的考驗就看大家的理智有多頑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