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下,一支麥克風矗立在舞臺中央,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表演者輪流上臺,將生活經驗和獨特的觀點當作燃料,試圖引爆現場笑聲。在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的舞臺上,有塔羅占卜師現場猜觀眾星座,有人分享容貌焦慮的煩惱,也有台積電工程師帶著公司聯名特製的乖乖上臺,有人分享遭出軌的經歷來自我調侃,也有補教老師分享數學諧音的笑話。
不僅限喜劇節期間,喜劇早已在全臺遍地開花。READr 從現場演出資料發現:過去 5 年表演數持續增加,臺北每個月都有近 20 場的喜劇演出,臺中、高雄的演出量更是 3 年前的 4 倍;臺南、桃園、新竹也陸續出現在地的喜劇品牌。
除了演出資料,READr 走訪多家地方場館與俱樂部,了解在地喜劇社群的形成,也採訪各地多名喜劇演員,一窺喜劇近年的成長與未來挑戰。
第一次走進喜劇現場:笑聲氛圍留住觀眾
「在現場你會被那些笑聲感染。」正職是國小老師的 Apple(化名)分享,她經常趁寒暑假走進酒吧,買張票,換一杯酒水,享受一場喜劇表演。在燈光昏暗的表演廳中,觀眾有時一起大笑,有時驚訝地倒吸一口氣,和陌生人共享同樣的情緒,她認為正是現場喜劇無可取代的魅力。
「記得第一次看現場表演,短短一個半小時我笑到肌肉痠痛。」9 年多前,綽號豆花的沈明輝因家庭和生活壓力陷入低潮,決定在生日當天去看喜劇俱樂部「卡米地」在臺北華山藝文園區舉辦的演出,從此迷上現場喜劇。
近十年的時間,喜劇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時間允許,豆花總會到場支持,還因此和伴侶結緣,結婚時他更邀請了喜劇演員「大可愛」當婚禮主持人,就連現在掛在「卡米地 Comedy Plus」店外的霓虹招牌,也是出自豆花之手。
時代造「博恩」 從口碑走向網路聲量
「博恩就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喜劇是一個小小眾,連舞台劇觀眾都不一定會看喜劇。」從事喜劇演出近 20 年,跨足舞臺劇、電視劇、網路短片的喜劇演員壯壯坦言,「(博恩讓)喜劇這塊餅變得更大,對我來說也很震撼。」
「所有的娛樂產業,明星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指標。」張碩修指出,過去喜劇演出多是靠口耳相傳累積客群,直到 5 年前因為社群平臺逐漸成熟,大幅提升單口喜劇的曝光度,「2018、2019 年剛好產業又連續有幾個人爆紅,例如博恩、龍龍、豪平、凱莉,因此(喜劇)熱度也被延續。」
從 READr 搜集的演出資料也可以看到,2021 年喜劇市場相較於過去幾年的成長顯著,從每月不到 10 場演出,逐漸突破 20 場。加入 2022 年後的OPENTIX 資料,成長更明顯,今年一個月甚至有近百場的活動演出,文策院的報告也在 2022 年正式將「單口喜劇」納入觀察項目。
張碩修也提到,從政治諷刺節目《博恩夜夜秀》到薩泰爾娛樂,喜劇產業產生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商業模式的導入,也迫使其他經營者必須跟上,讓這個產業幾乎是每年翻倍的成長。」
2017 年以「大奶微微」段子爆紅、曾博恩一路刷新臺灣喜劇紀錄:共同成立薩泰爾娛樂公司、擔任臺灣首檔政治諷刺節目《博恩夜夜秀》主持人、合資第一間喜劇酒吧。2023 年,他更成為全臺首位登上小巨蛋、開啟海外巡迴的喜劇演員。
博恩也說,將自己推上小巨蛋,背後最關鍵的因素正是「夜夜秀」。
《博恩夜夜秀》連續製播三季,也確實為他的票房帶來了明顯的變化。「我之前表演大多是在 800、1000 人的場地。 」博恩說,做完三季「夜夜秀」後再開專場,演出規模直接升級到擁有 3000 座位席的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3 場共 9000 多張票開賣後接近秒殺。博恩回顧當年成長稱,當時應該就可以站上萬人規模的小巨蛋。
「我們的目標,是讓喜劇可以跟其他娛樂產業競爭。」薩泰爾娛樂執行長潘瑋翔(Hawkins)指出,開發串流平臺也是為了鎖定海外客群。實際上線後的數據顯示,線上影片近 30% 的消費來自國外。策略奏效,線上產品成績不俗,例如《炎上王世堅》線上版突破千萬銷售額。
張碩修觀察,喜劇客群的基數也因為這些節目向外擴散。「像很多人潛水好幾年,看著看著終於願意付錢,不當免費仔了,去年到今年的成長應該算是整個產業的高峰。」
「有時候我會想,臺灣的喜劇元年是什麼時候?」主持《人造人喜劇萬事屋》的九安認為,「當每個縣市都有喜劇俱樂部,那就是喜劇元年。」他解釋,這代表各縣市願意發展喜劇,不再僅僅依賴網路流量明星,才算是根植在地。
如同張碩修所說,產業走向高峰,從各縣市的演出資料也能看見變化:臺北市的喜劇表演數量成長最為顯著,高雄、桃園和新竹也逐漸擁有了在地的喜劇基地,培養自己的演員和固定客群。這些變化讓許多長期打磨的喜劇演員重新獲得關注,也吸引更多新人投身其中。
漫才勤跑巡演 市場小但黏著度高
除了以美式喜劇為主的站立喜劇,日式漫才正迅速崛起,成為另一股不容忽視的風潮。
OPENTIX 趨勢報告也進一步指出,自 2019-2022 年起,整體「漫才/脫口秀」演出趨勢攀升,票房總金額連年翻漲。不同於單口喜劇傾向以個人觀點在真實世界的故事添油加醋,和觀眾創造共鳴,漫才則是透過裝傻役和吐槽役一搭一唱,創造出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將觀眾拉進故事中。
成軍 11 年、漫才團體「達康.come」憑藉定期巡演「好了啦!達康!」在 2023 年OPENTIX 報告躍升中型演出排行榜的新進團隊。「現在觀眾基數是夠的,基本營運可以不用煩惱。」跟著達康近八年、製作人 Ada 回憶,比起早期只能追求損益打平,這幾年定期巡演累積觀眾,演出規模擴大,今年巡迴結束時有望上看到 2 萬 2 千人次。
「我們能不能讓看漫才成為大家的選項之一?」大學畢業就協助接觸達康的製作,Ada 還記得現場看到觀眾開心的反應,令她印象深刻,也感受到漫才的魅力。
「接觸喜劇,至少讓我的生活有些有趣的東西。」22 歲的吳穎禛分享,她剛考上大學時曾陷入迷惘,偶然接觸漫才影片,排解了很多的生活鬱悶。休學重考後,每隔兩週看達康主持的漫才 Open Mic ,成了她考前的唯一娛樂,更是她精神上的寄託。
達康認為,漫才 Open Mic 是改變漫才環境的重要因素。身為固定主持人,阿達說今年 Open Mic 接近場場完售。「以往感覺觀眾是為了主持人而來,⋯⋯這幾年更多觀眾是真心喜歡(漫才)這個表演形式。」培養了更多人認識漫才文化,同時讓更多新人願意嘗試漫才,持續投入創作。
有別於面白與達康,同樣演出數也在前十名的娛人時代,團長靖兒坦言劇團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至少有「愈虧愈少」。成立 5 年多,娛人時代撐過疫情 3 個月空轉期,近年才透過和威秀影城的合作觸及更多陌生族群,逐漸鞏固北中南的票房。但靖兒將這些成績歸功前人的努力:正因面白大丈夫、達康.come、漫才少爺等前輩披荊斬棘讓漫才消費群變大,前輩與同業的經驗分享也讓他受益良多。
演員如何從競爭中突圍:喜劇將面臨高原期?
「現在是一個曾博恩的流量,可以對抗喜劇圈的所有人。」龍哥說,即使不是登上小巨蛋,臺灣目前票房能賣 5000 張的演員非常少,喜劇圈需要第二個流量明星,「老實說,甚至如果有三個博恩這種流量等級的話,這個產業就可以說完全成型了。」
「博恩」具體化了大眾對喜劇演員成功的想像,新人大量湧入。九安也指出,喜劇演員這幾年數量攀升,但市場仍由巨頭寡占,尤其臺北競爭更為嚴重,「如果說流量怪物,可能全臺灣只有 10 個,但金字塔下面,可能有 98% 的演員都沒有被看見。」
儘管過去兩年喜劇表演票房不俗,但張碩修擔心,未來沒有新的明星或節目維繫市場熱度,喜劇成長可能邁入高原期,甚至走下坡。他以「賀瓏夜夜秀」為例,「討論度就和當初的博恩夜夜秀差了一大截,這些題材如果不再有噱頭,未來還可以有什麼亮點、新的商業模式?」
下一步喜劇可以努力的,薩泰爾娛樂共同創辦人之一、《博恩夜夜秀》製作人 DJ Hauer 認為是創造各式各樣的明星與明星 IP,同時發展更完整的商業模式。他以韓國 K-POP 為例,韓星偶像的主要收入不是靠音樂版權,而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舉辦簽唱會,甚至跨足影視等,打造鋪天蓋地的經濟生態系。
「喜劇是百分之五的人在看的東西。」DJ Hauer 直言,純喜劇最終是小眾市場,「不要期待喜劇觀眾三百萬,那不可能,也不有趣了。」但如果反過來,讓各式各樣的產業,電影、綜藝、餐飲,都加入一點喜劇的元素,「那市場就很大了。」
完整訪談附錄:【訪談後記】為什麼想做單口喜劇?他們的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