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怡華解釋,黑色素癌是由黑色素細胞異常增生所致,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台灣患者中約7成病灶集中在腳底、手掌或指甲等末梢部位,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痣或胎記,這些誤解可能導致近40%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經進展到第3期或第4期,顯著降低治癒機率。
為幫助民眾及早發現異常,廖怡華建議使用「ABCDE法則」檢查黑痣:A代表不對稱(Asymmetry),B為邊緣不規則(Border),C是顏色深淺不一(Color),D為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E則是隆起或擴大(Elevation)。若黑痣符合以上特徵,應盡快就醫檢查,必要時進行切片確認是否為惡性病變。
廖怡華進一步說明,黑色素癌早期(原位癌)通常局限於表皮,經手術切除即可治癒;若進展至真皮層(第1、2期),或淋巴結(第3期),甚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第4期),治療難度將大幅增加。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約20%,且復發率高。而現代醫療已提供包括免疫療法、標靶藥物及化療等方式,依患者體質與病況調整策略。
廖怡華提醒,早期診斷對黑色素癌的治療成效至關重要,建議民眾善用智慧型手機拍照,定期記錄身體黑痣變化,尤其是難以自行觀察的部位,例如腳底。若2到3個月後發現黑痣形狀、顏色或大小有顯著改變,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檢查,以便儘早確認病灶並啟動治療。黑色素癌雖具高度威脅,但只要提高警覺,及早發現並治療,仍有顯著的存活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