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2009年,一名在日本東京就讀的華裔國中生驚訝發現,日本與中國的教科書唐詩名作《靜夜思》的版本竟略有出入,日本版本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的寫法,而非中國與台灣所熟知的版本為「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
為了解開謎團,這位華裔國中生寫信向日本出版社求證,但對方卻回應表示不清楚,她進一步探究,透過網路搜尋、寫信向中國學者請教,才終於釐清真相得知日本教科書較接近李白原詩,而中國與台灣熟悉的版本,則是經過後人改寫的版本。
據悉,明代書坊為了商業利益,常標榜「新編」「重訂」刻意改編古籍以吸引讀者,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痛批此風,認為是「人心之邪」的表現。《靜夜思》流傳千年,也出現多種不同的版本,而最終改寫版本被收錄於《唐詩選》和《唐詩三百首》等廣為流傳的詩集,取代了原版,被廣為傳唱。
既然知道現行版本的《靜夜思》與原著有所出入,為何仍堅持使用?部分學者解釋,「歷史的痕跡也是文學的痕跡」,明清時期的改動雖然有其時代背景,卻也造就這首詩能歷久彌新,得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