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2:18 臺北時間

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歌劇 《女先知》神話照映AI時代的命運寓言

mm-logo
娛樂
《女先知》融合動畫、音樂、舞蹈與動態裝置,探索當代人類面對命運與科技操控的焦慮與無力感。(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女先知》融合動畫、音樂、舞蹈與動態裝置,探索當代人類面對命運與科技操控的焦慮與無力感。(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南非當代藝術巨擘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在全球引發熱烈討論的作品《女先知》(SIBYL),以古希臘神話掌管命運的女先知為靈感,融合動畫、音樂、舞蹈與動態裝置,探索當代人類面對命運與科技操控的焦慮與無力感,不僅是一場藝術的極致展演,更是關於未來與人類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辨。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艾尼亞斯紀》(Aeneid)描述,傳說中庫邁(Cumae)洞窟中的女先知SIBYL會將預言寫在橡樹葉上,並留在洞穴口讓人們領取。然而,當風吹散了樹葉,混亂了問答和預言的順序,最終使人們無法辨認屬於自己的命運。
此「已被揭示卻無法掌握」的命運隱喻,正是肯特里奇在《女先知》中所傳達的意涵。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技術已能預測個人的行為模式和購物習慣,人類看似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卻陷入被數據與演算法操控的命運困境。
對此肯特里奇說明:「當人們透過演算法判斷要聽什麼音樂,5年後自己的身體狀況⋯⋯,事實是演算法正在榨乾我們,它像是一頭有無數獠牙的巨豬。我們以為它在餵養我們,但實際上是不斷將訊息回飼它,最終將不知會養出怎樣的怪獸。」
20250410insight002 (1)_2025-04-10.jpg
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左)與凱爾‧謝潑德(右)分享《女先知》音樂創作的想法與靈感。(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女先知》 榮獲2023年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的傑出歌劇成就獎(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敘事由兩個篇章組成:首部《瞬間已逝》由肯特里奇標誌性的炭筆動畫描繪歷史記憶的重疊與模糊,影像中的人物不斷被擦除、重繪,隱喻著過去的變動與當下的瞬逝。
第二部《等待女先知》則以音樂與舞蹈回應神話中的先知之聲,舞者的身影投映在巨大的書頁上,彷若風中飄旋的樹葉,陰影映照著命運燃燒殆盡的餘燼。肯特里奇認為視覺須有現場演奏結合,因此邀請兩位音樂家合作:恩赫蘭赫拉·馬哈蘭古(Nhlanhla Mahlangu)負責合唱與編舞,爵士鋼琴家凱爾·謝潑德(Kyle Shepherd)負責音樂創作,他倆日昨也來台分享創作靈感。
其中,享譽國際的馬哈蘭古創作植根於南非傳統歌舞,與肯特里奇合作多年。在《女先知》中,他不僅擔任歌舞編排,更親自領導合唱團登台演出。他將古代女先知的神諭轉譯為南非文化語彙,觀眾可以深刻感受到南非祖魯族的「Isicathamiya」演唱風格。Isicathamiya原為男聲無伴奏合唱,此次融合男聲四重唱與謝潑德的鋼琴演奏,呈現底層勞工在困頓現實中尋找短暫歡愉的壓抑情感。
成長於種族隔離制度下的肯特里奇,對社會不公與政治壓迫有著深刻的洞察,作品中不斷呈現種族與政治衝突的歷史印記,在素描的黑與白之間,他透過藝術拓寬那些近乎消失或極其細小的灰色、中間地帶,一如他所言:「捍衛不確定性是藝術家的責任。」讓觀者在觀看作品的同時,也參與了一場歷史與現實的辯證。《女先知》將於明天(11日)至13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更新時間|2025.04.10 12:2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