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去年10月的基隆市長罷免案裡,當事人謝國樑一度因為涉及東岸廣場案而累積高不少仇恨值,但受益於基隆市約一成差距的藍綠選民結構,所以最後保住了市長寶座。2021年2月的中二選區陳柏惟罷免案之所以會過關,除了當事人遭藍營全面鎖定,導致仇恨值短期急遽攀升外,還得力台中黑派卯足全力的派系動員。至於當年的韓國瑜不但身處藍綠板塊差距近兩成的深綠選區,還因背信毀諾選總統而累積了極高的仇恨值,最後的罷免票數93.9萬甚至高過他的當選票數89萬票,創下中華民國罷免史上空前的紀錄。
據稱,這波大罷免潮將會有超過20個選區立委進入到最後的罷免投票,此刻要評估最後會有多少席國民黨立委遭到罷免,時隔最近的基隆市長罷免投票是量測目前政壇溫度最好的參考座標。在去年10月這場罷免案裡,罷免四分之一門檻為7萬7,700票,最後的同意罷免有6萬9,934票,不同意罷免則有8萬6,014票,同意罷免票無法過最低罷免門檻,也低於不同意罷免票,罷免不通過。
雖然謝國樑罷免案遭到否決,不過,若仔細分析基隆的藍綠結構與當時的政治氛圍,恐怕就有不同的解讀了。第一、2年多前的基隆市長選舉裡,綠營的蔡適應只拿到7萬1,354票,與6萬9,934張支持罷免票相仿,換言之,幾乎全數的綠營支持者都在這場罷免案中傾巢而出。第二、去年10月全國正籠罩柯文哲涉貪案的風潮中,此罷免關注度極低,綠營更幾乎袖手旁觀,在地罷團為此還對民進黨迭有怨言。第三、國民黨早在基隆罷免成案之初就全員備戰,不但各地諸侯與明星立委連番前往助講,基隆謝家更是下重本護盤,但最後開出的8萬6,014票仍低於他當選的9萬6,784票約1萬票。
就此,外界已經可以概略預判今年7、8月罷免投票的態勢:
一、以基隆為引,可預期絕大多數的綠營支持者都將參戰這場大罷免,加上此次民進黨公職幾乎都已經全面投入,藍營在絕大多數選區都沒有冷處理的空間,但凡藍綠結構未優於基隆的國民黨立委處境都相當危險。其中,包括北市的王鴻薇、徐巧芯、李彥秀,甚至羅智強,桃園的牛煦庭、涂權吉,甚至邱若華,新北的葉元之、廖先翔,甚至張智倫,台中的廖偉翔、羅廷偉都屬之。
第二、罷免投票是一種「被設定議題的負面動員」,支持罷免方的投票動機通常會高於反對罷免方。一旦確定罷免投票可衝破最低罷免門檻(公民數四分之一),反對方就陷入逆勢仰攻的不利態勢。簡言之,罷免方容易「集氣」,反罷方則常苦於沒有動員的標的,這正是朱立倫要在本週發起「反獨裁」大遊行的主因。只是,相關論述貧乏,很難逸出同溫層。
第三、此次罷免案與一般罷免案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即它是一個全國十幾二十個選區選區同時進行的「大罷免」,所以不同選區將會互相連動加乘。例如,當傅崑萁在立法院大放厥詞,就會影響到台北的王鴻薇、徐巧芯;當羅廷偉做了任何蠢事,這筆帳也會算給同為F4的廖偉翔。這也是在立法院幾無聲量的黃建賓、涂權吉、丁學忠都有一定程度危險性的原因。
今年初,民進黨原本對罷免案還戒慎恐懼,深怕罷免案會傷人更傷己。到如今,不僅開放所有公職支援罷免案,黨主席賴清德甚至還在中常會上公開盛讚罷免影片「拍得好」,顯見過去3個月來台灣內部對罷免民意的轉折。如今,罷免案已蔚為風潮,國民黨若無法體察這種民意氛圍的變化,還持續地在立法院硬槓攻訐,甚至不惜玉石俱焚,不斷地通過窒礙難行的法案預算催化民意,那最後被罷免的國民黨立委就可能從原本的5席,上看到10席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