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主不可能一言堂 少數聲音應受尊重
民主就是選舉萬歲,人民最大,不是總統最大。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總統的頭家。民主是多元包容,不可能一言堂,少數聲音應受尊重。沒有不受監督的政府跟政治人物,權力分立,且相互制衡。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只有2,300多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台灣的前途與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民主也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基本人權,包括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都不能被剝奪,不能被限制,更不能被沒收。

國家領導人應具備的三性—霸性、韌性、賭性,其中韌性就是堅持,不輕易放棄,就會成功。而台灣的民主韌性,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愈挫愈勇。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道路上,台灣人民無懼「叛亂二條一」的唯一死罪,民主香火從海外點燃,仍冒死翻牆回到台灣。面對血腥鎮壓與民主亂流,仍然生生不息,既不腐朽,也不折斷。
陳致中想念建中、考台大法律系,卻變成功青年。國中三年級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國中作文組榮獲第一名,卻在一年後高中聯考作文只拿9分而成為成青。躲在書房3天的致中,教父母怎不擔心?所幸出關後書桌上的日光燈多了一張便利貼「我將再起」。只能勉以,其實從成功高中到台大法學院距離最近,用走路的最快。充分展現堅毅韌性的致中,3年後終於如願以償進入台大法律系當阿扁的學弟。
阿扁原就讀台大法學院商學系工商管理組,因志向不合,1969年12月聽了黃信介選立委的一場政見演講而找到自己。為了做台大法律系五年制第一屆畢業生,阿扁沒有轉系,毅然休學重考,以唯一志願進入最喜愛的法律系。雖然晚一年畢業,但後來從政,從台大校總區大門口走到總統府,阿扁走26年,馬英九走36年,蔡英文走37年,李登輝走38年,賴清德走41年,阿扁是歷任民選總統走最快的。是什麼、做什麼,做什麼、像什麼。立下目標,展現韌性,永不放棄,終將成功。
體制內改革只能蠶食 並展現台灣民主的韌性
凱達格蘭學校創立「黃信介紀念講座」是為了紀念「台灣民主之父」信介仙。阿扁有幸出任美麗島事件黃信介的辯護律師,沒有信介仙就沒有後來的阿扁。黃信介奉行「體制內改革」的議會路線,再輔以街頭路線,迄今仍是台灣民主運動的主流價值。阿扁追隨台灣民主導師信介仙的腳步,進入萬年國會的體制,不是認同體制,而是要診斷體制,改變體制,進而推翻體制。
1990年首度進入立法院,阿扁成功推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261號釋憲案,完成國會全面改選,才有後來的省市長民選及總統大選。「改革體制」的武裝革命,可以一夕變天,但台灣沒有這個條件。「體制內改革」沒辦法鯨吞只能蠶食,還是可以逐步漸進展現台灣民主的韌性與轉型,先贏得縣市長過半席次的選舉,地方再包圍中央,進而贏得總統大選,不管三腳督或一對一,最後就有機會完全執政。
今年4月7日是台灣民主鬥士鄭南榕殉道36週年的日子。1984年3月12日,訴求「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自由時代》系列週刊正式誕生,阿扁忝為社長。那是黨禁報禁加上雜誌禁的警總時代,鄭南榕一口氣申辦22張雜誌社執照。《自由時代週刊》一直到鄭南榕過世後半年才宣告結束,總共經歷5年8個月,出版302期,創下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紀錄。
9841年阿扁在《自由時代週刊》不惜踩踏政治紅線,開闢組黨專頁,同時擔任黃信介胞弟、時任立委黃天福創辦的《蓬萊島雜誌》社長,一年出刊52期被查禁51期,第2期沒查禁則發生又稱「七字官司」的「蓬萊島案」。阿扁入獄8個月,鄭南榕比阿扁早1個禮拜進去北所,律師與當事人同時被關,才有藉口以辯護律師名義去鄭南榕牢房律見。相信這也是獄政史上罕見的特例。
蓬萊島案在38年後被促轉會以政治案件平反,中間還因阿扁返鄉參選台南縣長發生不幸的政治車禍,讓扁嫂下半身終生癱瘓。鄭南榕則在出獄後的1987年4月18日在金華國中舉辦的活動中,大聲說出:「我叫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成為在戒嚴時期,第一位在公開場合主張「台灣獨立」的人。當時阿扁就站在鄭南榕旁邊。1988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鄭南榕在《自由時代週刊》刊登許世楷博士所撰寫的〈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讓鄭南榕在隔年1月接到第一張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為了堅守台獨理念與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鄭南榕誓言「國民黨只能捉到我的屍體,不能捉到我的人」,決定自囚,71天後自焚殉道。
1990年阿扁進入國會提出第一個法案—刑法100條廢止案,緊接著李鎮源院士與陳師孟教授推動100行動聯盟,1992年刑法100條修法結果,因台獨言論獲罪的政治犯自此走入歷史。從1984年到1992年,前後不過8年,再度顯示台灣民主的韌性與轉型。
公投不再是禁忌 也不等於災難跟戰爭
839年美麗島事件後的第二次立委選舉,共同政見「民主、自決、救台灣」的「自決」,是絕對的政治禁忌,不能做也不能說,否則將以煽動叛亂罪嫌處7年徒刑。阿扁為黃天福助選,改為「民主XX救台灣」或「民主7年救台灣」,講XX,談7年,照樣宣達公投自決的民主理念。1991年民進黨黨員代表大會通過阿扁所提「住民自決台獨黨綱」修正案。2003年藍營通過「鳥籠公投法」,阿扁總統仍推動史上第一次防衛性的全民公投,並在2004年3月20日舉行公投綁大選,如今公投不再是禁忌,也不等於災難跟戰爭,藍營從當年的極力杯葛反對到變成最熱衷提出公投案的政黨,如今不下10個公投提案。從1983年到2003年也剛好20年。
在推動終結萬年國會的過程中,阿扁曾幫扁嫂輪椅立委提出「0票代表是皇帝」的質詢稿(1988年12月17日),以萬年國代為例,光是福建省就有22人,是未當選而視同當選的國大代表,其中國民黨11人、民社黨6人、青年黨5人。民社黨提名未當選仍視同當選者的詔安縣陳鶴禎得0票也當選。總統就是這批非法當選的老代表所選出的,憲法也是這些非法國代在修憲。

1990年阿扁進到國會殿堂的第二個法案—聲請大法官會議解釋的261號釋憲案,成功讓國會全面改選,接著才有省市長民選及總統大選。2005年第七度修憲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 」,提前促成2016、2020民進黨兩度完全執政。而總統選制則在時任市長阿扁的堅持下,維持相對多數,阿扁才能以39.3%得票率當選總統,完成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2024年總統大選,賴總統拿到40.05%也才能當選。
不怕國會亂,不怕媒體亂,只要軍隊不亂,國家就不會亂。為了推動「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情治單位法制化、軍品採購公開化」等國防四大改造方案,阿扁爭取立法院民進黨籍的首位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因阻擋沒有民意基礎的老委員投票,被院會第一次以妨礙公務移送法辦。
阿扁也是第一位提出有「軍事憲法」之稱的《國防組織法草案》(現稱「國防法」)的委員,1991年10月提出,直到隔年度跨會期第21次才付委成功,與行政院版本併案審查。1992年4月迫使情報頭子國安局長宋心濂到立法院備詢。也因為貫徹軍隊國家化、軍人不介入政治紛爭,恪遵行政中立,2004年「柔性政變」才流產;選後凱道抗爭,有退將提出「軍人有選擇三軍統帥權利」的煽惑言論也才無法得逞。
寧可沒有政府 不能沒有媒體
2008年1月25日經過2年的倡議與籌備,由阿扁創立的台灣民主基金會主辦「全球新興民主論壇」,在台北隆重開幕,與會政治領袖包括薩爾瓦多前總統佛洛瑞斯、韓國前大統領金泳三、波蘭前總統華勒沙、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及羅馬尼亞前總統康斯坦斯,分別就「憲政選擇」、「政黨政治」、「轉型正義」及「公民社會」等議題表達看法。與會政治領袖的共同經驗:「媒體」與「司法」是新興民主國家的兩大難題。阿扁曾請教李登輝前總統,他也是這樣認為。

阿扁覺得政治工作者受媒體第四權的監督制衡乃天經地義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阿扁也說過媒體報導與評論是為政者的鏡子,寧可沒有政府,不能沒有媒體。不只反對政府去關掉不友善的T台,也不贊成高檢去搜索或查扣報導奉天專案總統私房錢的《壹週刊》。至司法這塊,儘管仍有顏色,阿扁總統的手絕不伸進去。如今司法改革成效不彰,司改國是會議幾乎一事無成。有時被譏為政爭工具,戕害司法威信,難免令人遺憾!
喜見台灣民主的韌性成為世界的成功典範。回想威權統治時期的一黨專政或獨大,國防預算全列為機密,想要掀開國防黑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康寧祥、黃煌雄委員的時代有一次刪減5億元的國防預算,已是破天荒的歷史紀錄。即使國會全面改選,阿扁擔任國防召委,刪減最多的一次也不過50億元。合理刪減預算,看緊人民的荷包是立委的天職,為反對而反對也是反對黨的本分。但太過情緒化、政治化、報復性的統刪、濫刪或者不能刪,過猶不及,皆不妥當。
在正常三權分立國家,完整立法權當然包括國會調查權與聽證權。國會全面改選後,監察院不再是所謂的國會之一,阿扁領銜爭取國會調查權的釋憲聲請案,總共70幾位委員連署,其中20多位是非民進黨籍立委;洪奇昌領銜爭取國會聽證權的釋憲聲請案,也有刑事罰則規定。立法權的擴張,不能違反自由民主、權力分立的憲政秩序,否則憲法法庭可以判決違憲。大法官固然是憲法的守護者,亦非萬能的上帝。過去就發生大法官對我國疆域領土範圍爭議,認係政治問題而不予解釋。聲請釋憲允宜謹慎將事。
目前大家最關切的台美關稅談判如有達成協議,其結論版本最終還是需要在野黨的支持才能通過。如今台灣民主橫遭颶風與逆流,這是民主韌性的最嚴峻考驗。期許朝野黨團以國家利益及全民福祉為重,拋棄黨派個人成見,全力支持台美談判的最終協議!相信台灣,相信政府,相信總統,更相信人民!
面對國民黨團發動反廢死、反戒嚴等假議題公投案,民進黨團應可認真思考,籲請總統啟動《公投法》第16條「防衛性公投」的真議題!「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沒有提案連署、立法院同意及時程限制等問題,完全是總統由上而下,隨時可以啟動的政治特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