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死了更好?》(Better Off Dead?)片中主角莉茲卡爾 (Liz Carr)7歲起因罹患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必須使用輪椅,她在英國遇到呼籲修改法律的夥伴,也遇見為維持現狀而奮鬥的其他身障活動人士。莉茲認為,殘疾不會讓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擁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她藉此拋出深刻提問:「我們真的應該給予社會更多的權力,來結束這群人的生命嗎?」
本集論壇以《我們需要安樂死嗎,身障者怎麼看?》為題,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擔任主持,邀請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律師紀岳良,與7位關注安樂死議題的身心障礙者公民來賓,共同探討身障者對安樂死的權益和看法。
自小罹患血管淋巴瘤的家淇期盼台灣安樂死合法化,坦言希望有選擇權,有尊嚴地告別世界。「當我們把『選擇權』放在手裡,我不就會覺得這好像對不起誰,反而是當你選擇這件事時,你應該要問自己,『你對得起你自己嗎?』,如果問心無愧,我覺得沒有必要跟誰去交代我們要生要死。」

紀岳良律師指出,現代醫療技術仍無法解決許多病痛,台灣目前安樂死制度未合法化,缺乏讓患者有尊嚴結束生命的選擇。「為什麼讓一個人痛苦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這一段?為什麼我們沒有權利選擇好好地死?」他以荷蘭為例,安樂死制度實施近40年,使用比例僅約4%,主要為自主性高的白領階級和知識分子,未見濫用。他建議大眾思考:「安樂死純粹是一個選擇,並非對立問題」,死亡對逝者無意義,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的權利至關重要。
李玉嬋教授從心理層面提出不同思考角度,她呼籲,「這個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強調應致力於創造生活自立的可能性,保障知的權利,提供足夠的科技進步與輔具協助,而非僅以安樂死作為解決方案。
身障者哲彰分享自身經歷,曾因肺炎住院時,醫護人員竟先詢問家屬是否要救治,讓他深感身障者生命被輕視。他支持安樂死選擇權,但擔憂若無合適條件限制,可能使弱勢身障者被迫結束生命。「如果大家都覺得說應該去安樂死,更有可能會讓資源沒辦法進來,而使得本來可以有資源的人變成沒有資源」,強調安樂死條件設定必須謹慎。另一位脊髓損傷的身障者光光直言,身障最大挑戰來自社會歧視而非身體限制。
主持人劉珞亦表示,討論安樂死的重點不在於單純的是或否,而在於如何設計適當條件和程序,更深入理解每個人對安樂死的需求。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