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城市生態
一般認為高度開發的城市缺乏自然生態,但台北市因群山環抱,加上東北季風帶來豐沛雨水,滋養出豐沃的環境,使得城市四周的山林成為生物的重要棲地,孕育出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
生態導覽團隊「台北城市狩獵」共同負責人蕭世祥點出,台北的生物種類豐富,並擁有交通便利、親山步道完善等優勢,使人們更容易親近自然,而兼具生態體驗及環境教育內涵的生態旅遊,則可讓人們理解自身與生物互依互存的共生關係,進一步產生保育意識。
豐富的夜間觀察體驗
人類活動多半集中於白天,以致許多城市裡的野生動物會避開白晝時段出沒,加上隨著黑夜降臨,昏暗光線下較不易被天敵察覺,氣溫也轉為涼爽舒適,很多動物傾向此時外出活動,除了原本夜行性的動物,開始有更多動物漸漸習慣晝伏夜出的生活。
蕭世祥說明,相較於白天以蝴蝶、蜻蜓等昆蟲及鳥類為主要觀察對象,夜間觀察有更高機率看見蛙類、蛇類等不同動物,尤其夏天是生物活躍的時節,夜觀時不妨多留意樹冠、林間、溪溝、甚或是腳邊的落葉堆,都可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此外,蕭世祥也分享,夜裡城市相對安靜,更容易循聲發現動物,例如在林間聽見類似狗吠的鳴聲,很可能來自求偶的貢德氏赤蛙。
他提醒,民眾若想進行夜間生態觀察,建議穿著長褲與包腳鞋、攜帶照明設備,行前須充分了解步道環境資訊,並多方參考網友分享的經驗與照片,準備充足後,便可安心展開夜間自然探索。

深夜活躍的動物群像
位於捷運麟光站旁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是蕭世祥眼中最親民的台北夜觀場域,不僅對新手友善,也適合喜歡獨自觀察生態的人。進入公園約五分鐘路程就會經過水域及陸域等不同棲地環境,可觀察到水中的魚類、水棲昆蟲及多種蛙類,而經常來此散步的民眾都很熟悉大赤鼯鼠等動物出沒的熱點,近年更有山友在入夜前於此巧遇食蟹獴。此外,台北樹蛙、渡邊氏長吻白蠟蟬、螢火蟲也都是園區裡熱門的生態觀察物種。
陽明山南側的天母古道同為夜觀勝地,蕭世祥分享,循著古道而行,可見多種蛙類蹲踞在葉面或溪溝、紅斑蛇鑽出落葉堆又旋即消失。同時,山羌的鳴叫迴盪山間,樹冠上則佇立著靜默的領角鴞。這些不期而遇的瞬間令人欣喜,也讓人意識到野生動物的棲地就在人類平時生活的場域中。他也補充,雖然天母古道安全好走,但還是建議結伴同行或與有夜觀經驗者一同前往,可減少夜行山林的畏懼感。

夏夜出沒的蛙類與蛇類
「夏天是青蛙活躍的季節,即便不是在繁殖期的青蛙,也會因為氣溫升高、身體能量足夠而較常外出活動。」蕭世祥透露,在天母古道有機會看見台灣特有種斯文豪氏赤蛙,一般體色多為棕、綠或兩色錯雜變化,但有時會呈現夢幻的神祕藍,有可能是因為缺乏黃色素所致,就目前所知,此種少見的藍色青蛙僅分布於陽明山等台灣北部山區。
「在青蛙活躍的地點,也較容易觀察到以青蛙為食的蛇類。」蕭世祥補充,天母古道也是台北親山步道中蛇類多樣性高的區域,其中還棲息罕見的保育類動物環紋赤蛇。他也提醒,在野外遇蛇無須驚慌,由於蛇的攻擊範圍有限,且遇到人類都會迅速離去,所以只要往後退避即可。若無法辨識蛇的種類,則不宜貿然靠近觀察,應保持距離,確保自身與動物的安全。

在城市近郊夜觀昆蟲
坐落貓空山區的台北指南宮,不但是夜景勝地,也是夜觀昆蟲的理想地點。蕭世祥指出,夜間燈火通明的廟宇宛如巨大光源,吸引林間的昆蟲趨光而來,例如長尾水青蛾、眉紋天蠶蛾、皇蛾或鬼豔鍬形蟲等,都有機會在此看見。他也提醒來此夜觀的民眾,在野外欣賞昆蟲就好,勿將牠們帶回家。
蕭世祥分享,過去在台北近郊帶領夜觀時,曾有成員觀察到原以為在國外才能看見的長尾水青蛾,當下非常興奮,也更認識自身所處環境的生態。即便是長年在台北從事夜間生態觀察的他,當遇見不曾親眼目睹的生物或生物行為時,仍如新手般雀躍不已,「有次看見棕靜螳舉起前腳、大展翅膀,這種示威姿態非常漂亮,但在野外並不常見。」蕭世祥每每期待遇見隱身淺山、不易察覺的動物身影,此種蘊藏於大自然中的未知、神祕與驚喜,即是夜觀最迷人之處。
星光下夜遊動物園
除了走進郊野觀察夜間生態,臺北市立動物園暑假週六夜晚亦會化身星光動物園,將多處展區延長開放至夜間,成為夏日另一種夜遊選擇。今年首度開放沙澳區夜間野餐,同時規畫寓教於樂的保育主題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守護、尊重動物生命。

此外,園方特別策畫連續八週、包含河馬、馬來長吻鱷、兩棲爬蟲、歐亞水獺、馬來虎、黑腳企鵝、亞洲象及紅毛猩猩等八種動物的消暑特輯,邀請大家認識動物們的清涼對策,每週六將有日、夜間不同主題活動,讓民眾一探有趣的動物習性。
無論是在林間步道觀察夜間生態,或是參與動物園的夏日夜遊,都能讓人重新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夏夜不妨走入都市與山林的交會之地,看見台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夜間樣貌。
臺北市立動物園暑期週六夜間開放
- 日期:7/5(六)~8/23(六)部分區域延長開放至21時
- 地點:臺北市立動物園夜間開放區域
- 16時後全票均一價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