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台灣藝文獎項版圖
「台北不僅是台灣劇場演出最密集、觀眾最集中的城市,更是眾多劇團首選的首演地,一齣新作若能在台北展演並獲得正面回響,將有助於後續推廣。」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台北創立此一指標性獎項,對於台灣劇場產業發展大有幫助。

「國內有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台北也有臺北美術獎、臺北文學獎和台北電影獎等相關獎項,但在劇場領域始終缺乏能代表整體產業、廣受認可的專業獎項。」蔡詩萍回憶,早年他在參與劇團演出時,便曾聽聞劇場人表達這份遺憾。「戲劇獎難以推行的主因,一是劇場表演具高度現場性,無法像音樂或影視作品般重複播放,錄影亦難以完整還原現場氛圍,使得評審公平性無法兼顧;二是因演出場地與劇團數量龐大,若採全國規模將面臨執行成本高、評審制度難以落實等挑戰。」
為了克服這道難題,台北市文化局聚焦於台北具代表性的劇場場域並盤點其演出條件,建立一套具備可行性、公信力與全國指標意義的評審機制。蔡詩萍指出,獎項雖由台北市發起,但只要在台北市公有場地進行三場以上的售票演出,不限制劇團登記所在地,皆符合參賽資格。從國家戲劇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大型場館,到空總劇場、南村劇場及水源劇場等中小型空間都包含在內,期藉此活絡台北藝文產業,也為台灣劇場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建立多元評審機制
在評審制度的設計上,文化局參考他國作法,並回應台灣劇場界現況,首屆組成共計50人的「看戲觀察團」進行初審,除了邀集具專業背景的劇場人、媒體人及學者擔任評審,也提供10個名額給一般觀眾參與。蔡詩萍分享,「台灣有許多對劇場充滿熱情的觀眾,透過這些戲迷的經驗與觀點,能給予這個獎項更多元的聲音。」

而在制定獎項時,也鎖定以舞台劇與音樂劇為主要範疇,涵蓋戲劇作品、導演、編劇、表演、劇場設計等13個獎項,讓台前、幕後的劇場人都能獲得肯定與榮耀。首屆臺北戲劇獎即吸引55組劇團、73件作品參與,總計647件報名數角逐13個名額,反映出劇場界對於臺北戲劇獎的高度關注與投入。
得獎效應帶動產業發展
本屆臺北戲劇獎「最佳戲劇獎」入圍作品,涵蓋科幻寓言、國家認同、歷史反思及性別身分等題材,反映當代劇場在主題上的多元探索。在「最佳音樂劇獎」入圍作品中,則有酒店故事、青春初戀及教育議題等面向,並融合不同語言與文化元素,演唱獨樹一格的台式音樂劇。「最佳獨立精神獎」則鼓勵體制之外的創作思考,關注社會邊緣或直面生命困境,回應劇場作為時代觀察者的角色。

而在編劇、導演、表演等獎項上,則出現資深名家與劇場新銳世代交鋒的精彩時刻,同時也不乏雙料入圍的創作者與表演者,可見台灣劇場人的豐厚實力。劇場設計類獎項則讓人們看見舞台、燈光、聲音、影像與造型設計等劇場美學幕後功臣的創作能量。
蔡詩萍表示,臺北戲劇獎能帶給長期耕耘劇場的專業工作者榮耀感,同時也能如台北電影節獎項般產生明星效應,得獎的演員、劇本、幕後團隊都將受到矚目並引發後續討論,吸引更多人關注劇場發展。此外也提升得獎節目重演的可能性,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支持,對整體產業帶來實質幫助。
典禮設計融入劇場人日常
作為劇場界的專屬獎項,首屆臺北戲劇獎頒獎典禮將於7月7日登場,其典禮設計也貼近劇場人的日常。「我們刻意選在星期一舉行,因為那是多數劇場的休息日,希望讓所有劇場人都能出席專屬於他們的典禮。」蔡詩萍解釋,場地選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由劇場導演許哲彬擔任統籌,以一齣戲的規格構思整個頒獎流程,每個橋段皆由劇場人親自演出設計。

蔡詩萍也分享典禮的另一有趣構想,「我們原想比照三金的紅毯儀式,安排禮車接送劇場人到場,但劇場人平時多半騎機車或搭計程車趕場,為了更貼近劇場人的日常,屆時他們將由多元計程車送至會場,並走上『聚光大道』。」而頒獎人陣容同樣星光熠熠,包括《勸世三姐妹》主演張擎佳、張芳瑜與宮能安,以及劉冠廷、朱芷瑩、吳念真、李千娜等劇場與影視雙棲的演員,一同迎來屬於劇場人的盛會。
台灣劇場領域在表演者、創作者及舞台技術工作者的努力下,展現出多元精彩的面貌,臺北戲劇獎則為這群充滿熱情的劇場人打造一座能被看見、被記錄、被肯定的專屬舞台,點亮劇場的榮耀時刻,成為台北最動人的文化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