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們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布局,正是為了美國星際之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而啟動,半年前,我便與軟體銀行(SoftBank)就星際之門展開討論。」上週一(18日)下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以台灣區電電公會理事長的身分主持理監事會議。
封面故事/鴻海斥資38億打造高雄電車基地 劉揚偉台灣製造新布局曝光

一紙新聞稿與一頁廠商登錄,揭露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全新布局。日前鴻海才將美國俄亥俄州電動車廠賣給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外界都以為董座劉揚偉將全力搶攻AI。本刊調查,鴻海處分美國廠的同時,也悄悄向國科會申請橋頭二廠計畫,投資金額達38億元,生產項目竟是「電動乘用車」!「劉董打算在台蓄積製造與研發能量,為下波海外電動車訂單布局。」知情人士透露,但此舉恐也挑起與在台代工夥伴裕隆集團間的敏感神經。
會議開始前,看起來心情甚佳的劉揚偉,更首度證實外傳已久的大好消息,讓外界的注意力都凝聚在鴻海的AI布局上。

鴻海低調不願證實
靠著客戶不斷追加的AI伺服器大單,鴻海近期股價狂飆,短短1個月,就從166元,一路大漲到210元,讓劉揚偉談起AI便眉開眼笑。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就在鴻海處分旗下電動車製造基地—俄亥俄州廠的同時,劉揚偉已經啟動新一波電動車布局,將在高雄建立全新的電動車製造基地!

證實鴻海回台投資電動車生產基地的關鍵,就在日前國科會發出的一紙新聞稿中,以及南部科學園區(南科)官網中的廠商登錄名單。
本刊調查,8月12日下午,國科會發出了一篇標題為〈第26次園區審議會核准投資案〉的新聞稿,內文中簡要寫道,「會中通過11件投資案,其中一件不公開,投資總額計新台幣62.25億元。」時隔一週之後,在南科官網的廠商登錄名單之中,突然出現了鴻海的名字。
原來,國科會遲遲不公開的投資案,正是劉揚偉的最新布局。從廠商登錄資訊發現,這樁高達38億元的新投資案,就座落於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內,地點恰好就在鴻華先進電動巴士廠隔壁,至於要生產什麼產品?答案是「電動乘用車。」
所謂「電動乘用車」,指的是總座位不超過9個的電動汽車,也就是說,該廠生產車種可能涵蓋轎車、廂型車(MPV)、休旅車(SUV)、專用乘坐車等車款,意味著劉揚偉打造的高雄全新電動車基地,涵蓋了所有家用車款。

向來出手都大張旗鼓的鴻海,對此新投資案不僅低調,就當本刊詢問國科會該件不公開的投資案究竟是否為鴻海申請時,官方也不願證實,僅說:「投資案是否公開,由業者決定。」
回台製車銷美划算
公告後2天,鴻海剛好舉辦線上法說會,並被投資圈問及,美國電動車廠處分後,是否代表退出電動車生產?鴻海主管立刻回應,「處分美國俄亥俄州的資產,是為了強化營運效率與資源運用,美國Model C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還在找尋其他場地生產,未來幾個月會公布。」

本刊多方查證,原來這座高雄新廠的大投資,就是鴻海法說會中透露的新生產基地。據瞭解,劉揚偉早在半年前就開始向國科會提出申請,同時間,內部也由轉投資的鴻華先進展開評估「電動車在美國生產?還是回台生產成本加上關稅,究竟哪一邊比較便宜?」加上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於美國電動車與綠能補助政策的轉向,更加速了劉揚偉調整電動車生產布局的決心。

「劉董把美國電動車生產基地移回高雄,背後有雙重考量。」知情人士對本刊透露。首先是為了配合川普的AI與美國製造政策。「美國AI資料中心生意正熱,把俄亥俄州Lordstown廠房、土地和設備轉移給合作夥伴軟銀使用,不僅說明兄弟齊心搶先機,還能換得3.7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121億元)的現金在手運用,轉手正可挹注鴻海其他業務所用。」該人士分析。

此外,據鴻華先進內部評估,目前在美生產電動車並非最佳選擇。「即使整個電動車挪移回台灣製造,甚至對美外銷再加上20%對等關稅,還是比較划算。」知情人士透露。電動車拉回台灣生產,因為接近供應鏈,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還可順勢強化研發能量,形成產業聚落優勢。
至於位置為何要在橋頭一廠隔壁?「其實也是順勢而為,一來新廠就在鴻華先進橋頭一廠旁邊;二來是鴻海和發電池廠也在高雄;三來則是靠近港口方便出口,一旦電動車完成,從高雄港就可整車出口。」該人士分析說道。

打造研發驗證基地
不過,鴻海初期設定的投資額38億元,僅是一條試產線的規模,與投資一條車用產線動輒百億元相比,投入資金相對少。「鴻海並不是以『大產能』『多產線』去規劃,而是更偏向研發基地結合小量量產,讓該廠成為靈活樞紐,具備多元角色,也更有產業價值。」知情人士對本刊疑問作出解釋。
車業人士也認為,鴻海的新投資,絕非完整的電動車產線,而是打造驗證基地,讓鴻海可以進行電動車的測試,回頭強化或修正電動車製造流程,持續累積自主研發能力。「等於告訴外界,鴻海不需要靠別人,自己就可以做。」
對此,業內人士不得不佩服劉揚偉的精心布局。「當軟體銀行捧著星際之門鉅單找上門的時候,劉揚偉不僅處分了閒置的俄亥俄州廠,同時滿足川普美國製造與AI二大政策,又把處分美國廠的資金轉回台灣,替下一波電動車製造打底,這步棋不管在在策略面、財務面上都下得精妙!」資深同業笑著說。
牽動裕隆敏感神經
而劉揚偉回台投資電動車生產基地,此舉,卻也馬上讓外界聯想,是否會牽動與在台電動車代工夥伴—裕隆集團間的敏感神經?目前鴻華先進設計的所有車種,包括Model C(納智捷n7)與接下來的Model B(將提供三菱紐澳市場)的整車代工,都委由裕隆三義廠生產。「此次Young(劉揚偉)是以鴻海名義回高雄投資,加上產品項目直指電動乘用車,並非用鴻海與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投資新廠,是否會引發裕隆疑慮,這相當微妙。」業內人士意有所指地說。

加上,目前日產汽車(NISSAN)與本田汽車(Honda)的合資案觸礁,日本媒體屢屢傳出,鴻海有意加入投資日產汽車行列,在繼鴻華先進取得日本三菱的紐澳訂單之後,劉揚偉是否有機會切入日產汽車電動車供應鏈?「為對品牌客戶證明鴻海擁有造車實力,劉揚偉勢必還是要擁有自己的汽車生產線,才有說服力。」科技業人士坦言。

不過,劉揚偉的精心布局,看在車業眼中仍有不少疑慮。首先就是台灣汽車業正面臨最大危機,就是產能過剩。「目前台灣受到關稅、貨物稅雙稅未定影響,已讓國內車市陷入寒冬,加上官方為圍堵中國車,祭出國產自製率新制,更讓許多國產車廠做不下去了,甚至有人準備撤退,本土汽車零件供應鏈恐將逐步萎縮,劉揚偉還要參一腳,時機似乎不太好。」同時銷售國產與進口車的資深車商不諱言地說。

鴻海即將興建的橋頭二廠,目前還是一片荒蕪,熟稔車業的人士直言,打造產線至少要花1年半到2年的時間,現在要自行生產供給國際客戶Model C,實屬緩不濟急。「更何況,接下來若沒有足夠訂單支撐產能,那鴻海投入的廠房、設備、人力支出都是燒錢,對於精打細算的劉董來說,絕對不可能。除非他還有別的打算。」資深車業人士說。

造車實力有待考驗
除訂單來源外,車業人士另一質疑在於鴻海的造車實力仍未受到市場驗證。「鴻海目前生產規模最大的車種Model C,是靠有幾十年造車經驗的裕隆三義廠代工,過去與多家新創車商合作最後都無疾而終。更何況,與iPhone相比,汽車製造複雜度更高,加上穩定性與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不是鴻海想的那麼簡單。」擁有多年製造經驗的國產車廠直言。

像是2010年日本豐田(TOYOTA)就曾因剎車系統、油門踏板和踏墊問題發生的『煞車門』事件,當時在全球召回的汽車超過854萬輛,付出成本高達2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700億元),一度動搖豐田王朝,說明投身汽車業的製造壓力、品質控管都較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更加複雜與嚴謹。
通用汽車(GM)也於2014年因點火系統的缺陷問題而緊急召回逾300萬輛車,據估算其召回成本也來到2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609億元), 其中還包括美國司法部所開出的9億美元罰款大單。還有現代汽車(Hyundai)和KIA於2015年便曾因引擎故障和著火等問題多次召回車輛,影響型號超過20個,總計840萬輛,組成一輛汽車的零組件之多,各個零組件、系統又環環相扣,在在可知製車之不易。
對於鴻海低調啟動高雄橋頭廠的大投資,在台代工夥伴裕隆似乎已有警覺,上週三(20日)在裕隆法說會中,總經理許國興直接喊出:「未來會尋求新代工機會,歡迎與國內生產工廠有更多合作。」雙方未來互動十分值得觀察。
與裕隆間的化學變化有待觀察,但外界仍樂觀以對。「劉揚偉籌謀的電動車新據點,結合了『台灣製造』『高雄研發』元素,對於台灣電動車發展來說,絕對具有正面意義。」一位產業分析師對本刊評論,科技業更期許劉揚偉,能帶著供應鏈與合作夥伴一起跨出台灣,這次高雄電動車新廠的大投資,能否帶給鴻海下一波越級挑戰的機會,各界都睜大眼睛在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