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8:47 臺北時間

國家級警報嚇壞!台灣已進入震動模式 專家示警:地震會越來越頻繁

mm-logo
時事
郭鎧紋示警地震將越來越頻繁,要提高警覺。(示意圖,資料照)
郭鎧紋示警地震將越來越頻繁,要提高警覺。(示意圖,資料照)
宜蘭縣近海昨(27日)晚9點11分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北台灣猛烈一震,國家級警報大作,讓不少民眾心有餘悸。氣象局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近年台灣已經進入「震動模式」,並提到全球進入活躍期後,規模8的地震可能容易發生,地震將越來越頻繁,要提高警覺。
郭鎧紋說明,昨天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從琉球海溝淹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比較特別是對宜蘭、台北來說,是屬於直下型的地震,地震深度112公里,就像是在台北、宜蘭的腳下。
郭鎧紋指出,直下型地震的特徵就是,「P波」會先從下面傳上來,所以我們會先感受到上下的跳動,因P波跑得比較快,震完了就換S波左右搖晃。
對於網路流傳昨天疑似出線「地震雲」,郭鎧紋說,地震雲屬於大氣現象,跟地震一點關係都沒有,震源在幾百公里的地下,怎麼會影響到這麼遠的天空雲層?
郭鎧紋指出,從1900年到2025年,平均每年約有2起規模6以上地震,但近30年的平均值升到每年3.56起,最近5年、還不包括今年規模6以上的個數就有達到31個,平均一年有6個。2022年有12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集中在台中縱谷、池上關山一帶,2024年花蓮發生規模7.4大地震,後面總共又有10起規模6地震。
郭鎧紋說,最近5、6年對台灣地區來講規模6以上的地震多很多,這些數字已經把他過去一個長期平均,每一年平均大概釋放8個原子彈的能量這個規律全部都打破了,現在地震變得相當活躍,進入到一個「震動模式」,就像是一直搖、一直搖。
在全球的部分,郭鎧紋提到,2021年8月南極附近的南桑威奇群島,曾發生規模8強震,到今年就滿4年,而今年7月30日,堪察加半島發生規模8.8地震,兩者相差將近4年,長達1440多天沒有規模8的地,是有史以來第六長的一個瓶頸期。他指出從1900至今,平均大約450天會有規模8以上強震。
郭鎧紋說,我們剛剛結束了第六個超長瓶頸期,今年7月30日開始進入活躍期,規模8的地震可能就容易發生,規模7的地震也會多非常多,規模6的也會頻繁出現,不論是台灣還是世界都要提高警覺。
更新時間|2025.08.28 18:4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9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