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與風動中的城市風景
喜愛旅行的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李芝瑜表示,建築反映一地的氣候、文化及歷史,走入一座城市,除了觀察建築美學,還可進一步探究建築與城市的關係。「新加坡高樓的垂直綠化及節能設計十分出色,反映熱帶城市與自然共處的永續思考;東京、首爾等國際都會的名店街,則如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作品舞台,這些空間嘗試與在地對話,為城市建構非常有趣的面貌。」李芝瑜說道。

同為國際城市的台北,也可見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融入城市文化的作品,建築師Renzo Piano設計的富邦美術館即為一例。建築團隊認為台北是座有趣且充滿活力的城市,既有櫛比鱗次的高樓,轉進巷弄又充滿常民氣息,並可輕易到達山林,輕鬆切換生活步調,因此以「城市森林」的概念打造美術館,融合周邊環境綠意,使其成為民眾在城市中親近美學、又可愜意漫步的場域。
Renzo Piano擅長將自然光影引入空間,以不同時辰的光影變化、挑高的空間尺度,塑造靜謐的氛圍,引領參觀者深入探索建築。館內外的裝置藝術,更延伸出豐富的感官體驗,例如入口處日本風動藝術家新宮晉的作品《e Galaxy》,幾何風箏造型裝置在挑高空間中輕盈舞動,搖曳著色彩、光影與風;館外廣場上視覺藝術家Jaume Plensa的作品《光與愛》,白色鏤空人形雕塑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入夜後散發柔和光影,與都市夜色相互映照。觀眾參觀美術館時,不再只是單純的視覺觀看,更能透過身體感知形色、光影、風動及環境音的流動。
李芝瑜認為,建築師Rem Koolhaas設計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同樣是極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標。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最精彩之處在於以巨大銀球結合立方體的建築結構,顛覆人們對劇場型態的想像,其前衛造型亦宛如飄浮於城市中的雕塑,與周邊樓房、夜市、街道形成強烈對比,也展現台北多元共融的包容力。此外,這棟建築也開放作為民眾休憩與活動的城市客廳,匯聚市井生活的熱鬧脈動,打破表演藝術殿堂高不可攀的印象。
以味蕾連結老屋風情
有別於接軌國際的現代建築,迪化街則展現新舊交融的風情。李芝瑜表示,「這條百年市街保留清代至日本時代的閩式、巴洛克式建築語彙,許多老屋在新功能進駐後,呈現新一代的空間美學。」她透露自己喜歡以味蕾連結建築場域,而迪化街就是尋味文化的絕佳去處。
李芝瑜分享,迪化街的傳統街屋為二至三進的長形格局,改造後往往有非常精彩的呈現。有回她造訪「裏Ura.219」,穿越前棟的服飾店家、中段的天井庭院,來到後棟以古物老件及榻榻米構成的咖啡空間。坐在光線幽隱的屋裡品嘗咖啡,從窗框看出去,是松柏盆景與塊根植物錯落、將自然景觀化為玲瓏小景的日式庭院,和風、綠影與咖啡香氣交織而成的片刻,帶給她難忘的體驗。

讓李芝瑜印象深刻的還包括大龍峒「陳悅記老師府」家族後代在大稻埕經營的「同安樂」。坐在充滿懷舊氣味的閩南古厝中,啜飲清香縈繞的台灣茶,享用細膩綿密、微鹹中帶著甘甜的鹽梅糕,以及外皮酥脆、內餡香甜軟潤的平西餅等古早味點心,或是品嘗老台北家宴菜轉化成的簡餐,在入口即化的燉肉、醬燒香味與熱騰騰的米飯間,台北綿延百年的文化韻味也於口中緩緩蔓延。
以不同視角看見台北
「老屋新生是建築實踐社會責任的方式,也是守護城市記憶與文化脈絡的重要行動。」身為「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的發起人兼總顧問,李芝瑜表示,每年11月舉辦的打開台北響應全球性建築盛會「Open House Worldwide打開全球」,邀請民眾走進平時難以一窺堂奧的場域,或翻轉習以為常的視角,重新認識台北,其中老屋新生便是活動關注的重點之一。

「台北有許多具人文歷史價值的老建築,藉由活化再利用,成為民眾共享的場域,如松山文創園區便是其一。」李芝瑜分享,她曾在打開台北活動走進鍋爐房煙囪內部,透過空間縫隙向上仰望,體驗龐大又細膩的壓迫感,也曾登上製菸工廠屋頂俯瞰園區,透過高、低、裡、外不同視角的轉換,重新認識老建築與今日都會景觀的關係。
今年打開台北將以「傳承・創生」回應全球主題「Future Heritage」,除了打開古蹟及歷史建築裡的城市記憶,也探尋人與生態環境共存的韌性之都、以新時代思維來經營的創意空間,並重新想像適合下一代的居住型態。
建築之於城市,不只是一處容納各種機能的空間,還承載著從風土生長出來的人文歷史記憶,不妨透過感官細察台北的建築,感受其所建構的空間氛圍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