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表示,月經幣的政策設計可借鑑文化部推行「文化幣」的成功經驗,由衛生福利部統籌編列年度公務預算,針對16至22歲的女性族群,每年發放一定額度的月經幣,讓她們能用來折抵購買生理用品或其他經期相關商品。月經幣每年1,200元、連續7年,共計8,400元。

對此,之後就有民眾在11日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補助男性『伙食幣』」提案,提議內容為:「補助台灣16~22歲男性每年相當於1,200元的伙食幣,因為男性平均食量是女性1.3~1.5倍,換算每月伙食費會多出女性2,400~4,500元左右,雖然1,200與男性平均多出的伙食費差距很大,但比照女性月經幣不能差太多,以免又被說成性別不平等。因為初衷是讓男性可以減輕吃飽的壓力,所以可以設限只能買主食,而店家可以由政府配合決議。」
提案人也說,他認為補助伙食幣可讓男女平等真正落實,女性每月會有生理上的弱勢(會有月經讓花費高於男性),而男性每月也有生理上的弱勢(會有食量較大伙食費高於女性),還說這是一個平衡兩性平等的好方法。
而該提案在14日通過檢核,目前進入附議階段。根據網站顯示,目前仍須4,915個附議,提案期限在58天後。
該提案也讓兩派網友吵翻,贊成的網友甚至提出「應該也要對男性提供更高的醫療補助,直到男女平均壽命相等。」反對的網友則直呼太荒唐,「笑死,這是我看過最荒謬的提案。你們男性肚子餓跟女性每月來月經有什麼關係?」
也有較中立的網友認為提案的確有疑慮,「誰不用吃飯?女性不用吃飯了嗎?難道國家只補助男的伙食幣叫性別平等了?兩個都補助或不補助,女性還是多領了月經幣的機會,所以這只是個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