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過度依賴成隱憂 熱度逼近頂峰
《彭博社》引述伯恩斯坦(Bernstein)亞洲消費股資深分析師胡美琳(Melinda Hu)指出,Labubu的熱度已逼近頂峰,而泡泡瑪特下一個能接棒的增長動力仍未明朗。「稀缺性、搶購、盲盒式多巴胺刺激、以及二手市場的價格狂飆,是推動Labubu的核心力量,這非常像Beanie Babies的典型投機循環。」她強調。
胡美琳目前是市場上唯一給予泡泡瑪特「賣出」評級的分析師。她認為,若公司策略沒有根本性轉變,不建議長期投資者在高點加碼。泡泡瑪特股價自8月觸及339.8港元高點後,至今已回落超過30%。除了成長預期放緩外,1名員工在直播中談論盲盒定價的爭議也加劇市場不安。標普全球數據顯示,空頭部位比例升至2024年4月以來新高。
公司2025年中期報告透露,包含Labubu的「The Monsters」系列已於上半年貢獻近35%營收,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4%。市場憂心公司過度依賴單一爆款IP,使風險大幅提升。胡美琳表示「理論上,Labubu的收入佔比應逐步下降,代表其他IP具備獨立吸引力。但現在走向卻剛好相反。」
泡泡瑪特股價跌三成 成長能見度不明
泡泡瑪特分析師指出,即便公司業績短期亮眼,但行銷支出攀升、2026年後成長趨緩、以及新IP未展現同等吸引力,使長線能見度偏低。胡美琳認為,理想狀況應是Labubu佔比下降、其他IP崛起,但現況卻呈現相反趨勢,她維持225港元目標價。
90年代風靡全球的Beanie Babies曾因稀缺與炒作而價格暴漲,稀有款甚至曾在二手市場飆售至5,000美元以上。然而泡沫於1999年破裂,如今大多數款式已毫無溢價。分析師警告,Labubu目前的熱潮與當年情境高度相似。
摩根大通分析師Kevin Yin則持相對樂觀態度,認為新IP「Twinkle Twinkle」正在累積真正粉絲群,並預計將在2027年為公司貢獻8%銷售額,高於今年上半年的2.8%。
難複製Hello Kitty長青模式 泡泡瑪特面臨考驗
市場普遍質疑Labubu是否能成為跨世代的長青IP。胡美琳指出,Hello Kitty與Barbie的成功來自穩定供應、非投機式行銷,以及不依賴稀缺性來推動需求,使消費者能隨時輕鬆購買。
她直言,Labubu的爆紅建立在「限量、搶購、盲盒刺激、多巴胺衝動」之上,與長期IP所需的穩定性與文化基礎相差甚遠。儘管泡泡瑪特積極打造更多自主IP,但目前仍未見到能與Labubu平行支撐品牌的明確跡象。
胡美琳認為,若Labubu熱潮退去,泡泡瑪特將面臨真正的考驗,而未來成長的不確定性將在2026、2027年更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