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21:00 臺北時間

東西方文明對話新篇章 劍橋大學典藏慈濟著作

mm-logo
時事
經由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左2),慈濟基金會贈送166冊慈濟著作給劍橋大學典藏。(慈濟基金會提供)
經由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左2),慈濟基金會贈送166冊慈濟著作給劍橋大學典藏。(慈濟基金會提供)
英國學術界最高殿堂的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同時和慈濟基金會展開合作;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慈濟合辦學術研討會,探討佛法如何結合環保在生活中落實,而劍橋大學圖書館則典藏包括《印順導師年譜》、《靜思法髓妙蓮華》等166冊、34套慈濟相關著作,象徵佛教人文思想進入世界知識殿堂,也為國際學術交流與人文典籍保存開啟新的對話篇章。
此次劍橋大學典藏書目涵蓋印順導師思想體系,如《妙雲集》、《中國禪宗史》、《印度佛教思想史》;證嚴上人法語著作《靜思法髓妙蓮華》、《無量義經講述》、《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等;以及慈濟人文紀實、慈濟學論述如《慈濟通史》、《九二一地震志工口述歷史》、《慈濟學概論》、《善經濟》等。
慈濟此次贈書,緣於劍橋大學圖書館中文部對何日生博士多年來在佛教文明研究,以及其倡議「善文明」、「善經濟」諸多著作的肯定。經何博士引介,劍橋大學得以進一步認識證嚴法師、印順導師及慈濟相關出版品,遂促成此次收藏。此舉象徵西方學界對「利他、和合、共善」理念的認同,也顯示這些價值正被視為當代人類衝突的可行解方。
20251118soc006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右)和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互動交流,感謝慈濟基金會對佛教研究的支持。(慈濟基金會提供)
上月中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舉行「佛法與環保:從綠色生活到環保行動」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史芬妮(Stefania Travagnin)教授主持,慈濟基金會共同主辦,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丹麥、挪威、香港和台灣的學者與宗教界人士約80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倫理如何應對當今的環境和社會挑戰。
亞非學院(SOAS)院長格雷姆‧厄爾(Graeme Earl)在開幕致辭中讚揚慈濟將價值觀轉化為解決方案:「只有當慈悲之心觸及社會時,它才能持續下去,慈濟展現了佛教入世實踐的具體樣貌。」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則分享慈濟35年來如何帶動志工進行資源回收與再利用,如今已在全球擁有超過8千個環保點。
此次發表的學者中,有7篇論文專門探討慈濟的環保行動模式。維吉尼亞大學的賀耐嫻(Natasha Heller) 教授指出,慈濟將感恩理念延伸至自然,從而塑造了理性消費,也為跨文化對話提供實踐與理論結合的路徑。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楊美惠教授,描述慈濟志工在回收分類時的專注,如同「禪修」,既能療癒人,也能療癒環境。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強調,善經濟與素食主義的協同性,不僅是宗教或道德主張,更是解決全球貧困、生態危機的可實現之路。
更新時間|2025.11.18 21: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